一個台灣不同世界|貧富差距十年新高|華視新聞雜誌

140,606 次觀看・1 年前

台北市 /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調查,2021年台灣家庭收支,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從最高到最低的五個組距,落差達6.15倍,台灣貧富差距,創下十年來新高紀錄。採訪小組追蹤發現,有的富豪坐擁好幾棟上億元豪宅,也有辛苦的底層民眾,只租得起不到兩坪大的蝸居窄房,一個台灣,截然不同的世界。

跟著房仲進入位於新北市的豪宅,屋主王先生是年約40歲,身兼兩家公司負責人,名下擁有十戶不動產的富二代。房仲林家民說:「從年紀大概20幾歲的時候,屋主就跟著爸爸媽媽家人,耳濡目染買房子,公司獲利之外,買房中間的價差,也算是他的另一個斜槓。購置房地產當存錢抗通膨,房子本身也會越來越增值,有錢人都會用金錢去換時間,可是一般人,是用時間去換金錢。他們本身的經濟能力就比較好,對於住家還是金錢觀,基本上他們都是喜歡,他們就會買。」

記者李婉婷說:「新北地區的豪宅排行前五名,每坪單價都超過75萬元。如果以上百坪,加上頂級裝潢來估算,這間房屋的價值,將會超過上億元。」記者陳沿佐說:「有人住上億豪宅,但是78歲的楊伯伯,只能選擇住在萬華,這棟有50多年的舊公寓裡頭。這裡的房間不到兩坪,空間狹小,牆壁也嚴重斑駁,空氣也不流通,一個月租金要價4300元,但這已經是楊伯伯,唯一能找到的棲身之所。」

蝸居與豪宅形成強烈對比,貧富差距的那一條線,將一個台灣,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主計總處公布2021年家戶可支配所得,共分為五個組距,其中最高和最低,兩者相差了6.15倍,這個數字創下十年新高紀錄。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說:「台灣前1%有錢人的所得來源,大概約四成五都是來自資本所得,投資房地產或者收租金。台灣越有錢的人,財富所得來源,越高比例來自資本,越沒有錢的人,他的所得越多來自薪資所得。」

台灣人資產統計,財富中位數是279萬元,總資產高於這個數字,代表財富排名在全國前50%。換算下來,台灣每人平均財富約有717萬元,不過對於長年靠補助過日子的人來說,這恐怕是天文數字。蝸居房客楊先生說:「沒有錢的人連吃飯都沒有錢,我還有辦法在這邊睡覺,有的都到外面睡。希望吃好一點,住得舒適一點而已。」

2022年富比世雜誌公布,全球億萬富豪國家排行榜,億萬身價的有錢人以美國最多,其次依序是中國和印度,台灣以51人次,首次擠進前十名。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說:「高所得的人都是消費那些東西,可是一些普羅大眾,多低所得的人,他是有消費意願的,但他卻沒有能力去消費。在這種情況底下,整個消費動能就會被弱化,整個經濟成長的動能,就會跟著降低。」

富者恆富,有錢人財富不斷向上提升,貧者則因為資金和經濟條件都不如人,只會越發貧窮陷入社會底層,沒錢或許是惡性循環。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說:「貧富差距跟M型化社會,不只是台灣而是全球性的議題。有能力快速取得資源或房產的人,會跟必須靠著薪水的人,會有越來越大的落差。沒有資源的人,或者是沒辦法應變的人,在這個過程裡面,又被擠到M型化社會更差的那邊。」

台灣人財富分布狀況,要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前1%,門檻是4282萬元。2022年台灣富豪排行榜,鞋王張聰淵,身家3630億元位居第一,總計台灣前十大有錢人,擁有資產達2兆2890億元。辛炳隆說:「當產業結構越來越走向知識化、專業化甚至資本化的時候,所有經濟發展的果實,會集中在少數高級知識工作者,高級的專業人員甚至資本家,普羅大眾分到的就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下一定會造成所得分配的惡化,這是個長期性的結構問題。」

所得高低資本多寡,看似決定資產與經濟階級,貧富差距造成的壓力,恐怕得由社會共同承擔。呂秉怡說:「台灣變成一個繼承社會,與其賺薪水,倒不如你爸爸媽媽,把一個房子繼承給你,資產累積遠比他賺薪水快。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如果今天是家裡有資源,或是你手裡有資源的話,才有機會去做一些新的嘗試,才有機會成功。」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說:「它會造成一個相對的剝奪感,窮的人覺得賺錢那麼容易,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發大財,可能就會激發一些人去幻想,透過一些搞不清楚的管道,我也可以獲得高薪。這個可能是,我們觀察到柬埔寨案件,背後的其中一種動力。」

貧富差距造成窮人的強烈被剝奪感,疫情下加速推進M型化社會,看似不可逆的全球趨勢,世界各國也都在擬定對策。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