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式遊戲場不足 身障童興嘆

4 年前
cts
10,151人追蹤中

台北市 / 華視新聞 綜合報導

社區公園我們經常看到孩童遊憩設施,其實對肢體有障礙的孩子來說,他們只能看,不能玩。近幾年,共融式遊戲場開始出現,強調所有人都能一起玩,但可惜的是,數量遠遠不足,學者認為,共融式遊戲場應該要社區化,台灣才能真正朝友善城市邁進,我們先來透過身障兒童徐又立的故事,來看他們的困境。

只靠一隻腳三個趾頭,努力彈出音符,她是徐又立,徐又立VS.記者:「爸爸希望我可以站立,然後幫我取這個名字」,剛上小一的徐又立,有著古靈精怪的腦袋,什麼事情都難不倒她,徐又立父親徐清志:「我從來不把他當他有什麼狀況,我覺得一般小朋友能做到的,比方說寫字、念書,那吃飯、睡覺、刷牙這些生活自理的部分他該能自己做的,我們都讓她自己做。」

徐又立VS.記者:「妳敢舉手嗎?(敢)那妳敢大聲回答嗎?(敢)那我問妳1+1等於多少?(2)再+1等於多少?(3)5+4等於多少?(不知道)456789答對了,那妳在學校最喜歡麼科目?(數學)。」

又立的爸爸希望她能融入社會,像一般的孩子快樂的長大,但現實的殘忍,卻不是那麼容易克服,像是孩子愛去的公園遊戲場,就讓他深深感到,被隔絕在外,徐又立VS.爸爸徐清志:「好來去吧,溜!」,這裡是凹仔底公園的遊戲場,一般小孩靈活的爬上爬下,但對她來說,每個遊戲都是挑戰。

徐又立VS.爸爸徐清志:「下來啊,下來啊,(不敢下去)」,爸爸徐清志:「像一些比較弱勢的家庭,你有很多地方不能去像這種地方,像對面那邊有個早療的服務中心,然後他上面有很多父母看著樓下的公園,但是卻沒有辦法下來玩,你不覺得很難過嗎,家都是父母的一塊心上肉,為什麼大家可以出來玩你不行?」

諾大的公園,身障孩子能玩的遊具,幾乎是零,徐清志VS.熱心民眾:「這個盪鞦韆比較矮,(謝謝)。」徐又立:「盪啊盪,我盪盪盪真好玩」,全台像徐又立一樣,有特殊需求的身障孩子,共有55837名,而近年來,興起的「共融式遊戲場」,強調要讓所有人,都能一起安全的玩樂。

身障童盟理事長周淑菁:「孩子本來就應該有遊戲權」,像是輪椅族也能坐的海盜船,以及強調隱蔽性的轉轉球,讓自閉兒也願意接觸,共融式遊戲場幾乎成為友善城市的指標,只是距離要真正共融還有一段距離,目前台北市有46座,新北市67座,其他縣市大多只蓋在大型公園內,而高雄和嘉義只有一座,有人大老遠跑來玩,但常常塞滿人。

師大特殊教育系姜義村:「數量是遠遠的不足,你要想想看,那不只是給身障孩子玩,那還有給一般的孩子一起玩,其實應該是要『社區化』讓大家不用大老遠地跑去玩」,要推動共融式遊戲場,得要打破傳統遊戲空間的概念,融入社區參與,讓玩樂也能平等。

師大特殊教育系姜義村:「以前我們的遊戲場像是有設限制,比方說你沒超過180就不能玩這樣,那共融的概念是讓這些孩子從小就能跟不一樣的孩子接觸,這樣未來也能知道如何相處培養社會同理心的過程。」

對身障孩子來說,要在公園自在的玩耍,是個奢侈的夢想,他們也該有個快樂的童年,而政府得從社區改造下手,創造更多友善的遊戲空間,才能消弭社會對他們不一樣的眼光。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