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銀髮 社區經營學|我們一起變老|華視新聞雜誌

2 年前

台北市 / 李宜庭 採訪/撰稿 李宇承 鄭至惟 攝影/剪輯

您想像過自己年老的模樣嗎?老了又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呢?位在新竹縣的內立社區,面臨高齡化,50歲以上人口占了一半。不過居民卻很享受變老的日子,在這裡社區發展協會帶領居民,共同打造了一片「知足園」,地主無償供地給社區種菜,收成後社區共享,並送上長輩共餐的餐桌。知足園還設計免彎腰與無障礙菜圃,讓長輩坐輪椅也能摘菜,並推廣食農教育。而在嘉義的東石鄉,則有社福團體為長輩打造「幸福雞場」,在社區裡養雞,讓失智長輩與社區長者,能透過和雞的互動,達到療癒效果。社區共生友善老化。他們的故事,一起來看。

天氣陰涼、陣雨將至,孩子的熱情和喜悅絲毫不滅。這裡是新竹縣內立社區,寶石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們,正走出戶外上食農教育課。蔡榮富內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說:「社區志工,大部分都各位的阿婆,蹲著有點辛苦,這個她站著就可以摘菜種菜拔草,不用彎腰。」

讓孩子認識大自然,解說員是內立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蔡榮富,這一大片綠油油的基地,是居民打造的無毒青菜園地,取名為知足園。蔡榮富說:「知足園,剛好是我們社區有供餐,但是當時的菜,都是到外面去買。常常聽到外面賣菜的人,不敢吃自己賣的菜,表示說可能有農藥殘留的問題,所以我們想說,我們一定要供應,我們社區的長輩,因為以後我們自己也會老。」

一區無障礙菜園是免彎腰菜園,用竹子將菜圃架高,正如其名,採菜真的不用彎腰。另一區無障礙菜園,是碗型設計的菜畦,讓坐輪椅、行動不便的長輩,也能輕鬆摘菜。蔡榮富說:「輪椅推進去,剛好踏腳的地方也可以進去,身體可以靠近上面的菜,就可以整理到菜圃。」

蔡金逵寶石國小六年級學生說:「很好玩,因為有很多可以讓我們動手做的,還讓我看到很多的菜。」賴浩銓寶石國小六年級學生說:「我家裡自己也有在種菜,我覺得知足園這裡,複合設施很好,而且老人家膝蓋不會受傷。」溫文正內立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說:「這邊有種一些香菜、辣椒還有一些調味的東西,我們也不用去外面買,做的菜也是色香味俱全。」

走進菜園一隅,還有自製的堆肥箱。蔡榮富說:「這白色的,是用糖蜜和菌種,發酵做出來的,香香的不會臭。」平均灑在上面,它就會分解這些雜草。培養菌種,分解揀剩的菜葉,成為有機肥又回歸大地,達到友善循環,他們也把這股永續理念,傳遞給下一代。

大家一起唸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所以各位看到這一首詩的時候,要想說阿公阿婆,耕作是很辛苦的,我們不要浪費食物。」葉彭鈞寶石國小校長說:「辛苦的等待,才會有成果,讓小朋友知道說,要付出、要辛苦的耕耘才有收穫。」蔡榮富說:「我們以前這個年齡,從小就看父母親,在田裡面耕作一起長大的。但是現在小朋友不一樣,他們完全沒有做這個東西,那食農教育,就讓他們走入真正農園裡面。」

內立社區純樸的小鄉村裡,居民大多務農,正面臨人口老化,年輕族群外移的困境。內立里居民約1300人,50歲以上的人口占了半數,超過65歲的長輩,則占將近三成。社區高齡化,但他們沒有因此孤獨或封閉。2017年建置的知足園,在交通幹道竹16線上,志工們都是社區長輩或中壯年。他們從零開始,挖鑿灌溉溝渠,搭建瓜果棚、種植蔬菜,將荒廢農地,一點一滴打造成美麗菜園。溫文正內立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說:「從實際的耕作,到我們挑菜煮菜,大家一起共享社區的共有財產。慢慢地我們就有凝聚力跟共識。」

68歲的蔡榮富,原本在桃園當老師,十多年前退休後才返鄉;55歲的溫文正,則是紡織工廠的高階主管,卸下職務後,投入社區服務四年多,兩人正是知足園主要的推手。蔡榮富說:「當時我們老人家爸爸,年紀已經80歲了,耕作的這個一兩甲的橘子園,自己做得滿辛苦的,剛好我可以退休,我就回來幫忙他。我就退休,回到這個新埔鄉下,來協助老人家。」溫文正說:「媽媽先做志工,覺得媽媽志工做得很高興,就慢慢地投入進來。然後自己也撩下去,開始做一些系統上,社區關懷上各方面的事。」

李宜庭記者說:「新竹內立社區知足園,包括一期跟二期計畫在內,這裡總共是有三分多的地,由兩位地主無償提供社區來使用。目前這裡總共種了十多樣的菜,像是月子菜、地瓜葉,社區居民不只互助也共享,創造在地價值。」廖明鳳知足園地主說:「內立里的大家,兄弟姊妹都很團結,大家都有共識,我們要給社區關懷據點,大家有福同享。」

吳鎔江知足園地主說:「內心感到非常澎湃,我們講實在的,我們提供的場地有點小,如果是能夠再提供大一點的話,給我們理事長,再繼續再發揮的話更好。」超過上百位居民自願當志工,另外還有許多人,搶著要提供農地,為社區貢獻心力。林灶英內立社區發展協會志工說:「我跟這麼多的里民在一起,年齡都是滿大的長輩,我們也能夠,學到很多的東西。」劉冠吟內立里里長說:「最棒的是,我們沒有說里長歸里長,理事長歸理事長,我們都是結為一體的。」

自給自足先種菜,再將菜園裡細嫩清脆的青菜,送上長輩餐桌。五年來,知足園供菜不曾斷炊。關懷據點,每週供餐兩天,想讓老人家吃得健康,也讓他們外出跟社區互動,延緩老化。戴菊妹內立社區發展協會志工說:「我在廚房,也是第一次做,很有成就感。」蔡榮富說:「過幾天,我們要去南部社區參觀,希望讓內立社區能夠更好。」溫文正說:「慢慢地,在朝共享共榮的方面去走。我認為是還是不夠,我們還要繼續走,希望能更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內立社區,讓更多人去發覺社區的美好。」不怕老,而是喜歡一起慢慢變老。

來到嘉義的東石鄉,這裡的長輩天天「與雞為伍」。餵雞吃草、吃飼料,或是抱抱可愛的雞孫子們,讓阿公阿媽笑口常開。這裡是社福團體,在社區設置的失智據點。73歲的蔡戴由貴阿媽,個性外向活潑,罹患輕度的失智症,但每天都記得要搭上交通車,到據點報到。高齡86歲的王林方阿媽,同樣輕度失智,和一群社區老伴們聚在一起,是她最開心的時光。王林方東石鄉長輩說:「我們老人家記憶力比較差,大家都一起在這邊,比較快樂,比較有趣啦。」

洪子甯弘道基金會個案管理員說:「畢竟他們是失智的長輩,所以他們在家裡可能,比較缺乏一些認知的訓練。所以我們在課程中,大部分都會導入這些東西,跟他們體能訓練,因為他們通常在家裡不喜歡動,所以我們希望他們走出來,到據點以外,他們也可以在據點,訓練一下他的體能。」

李宜庭記者說:「社福團體的這個據點,目前雞舍裡面是養了16隻雞,提供社區裡面的失智長輩,可以來這裡跟雞聊聊天互動,或者像我這樣子,可以來餵雞吃東西,相當地療癒。每天也會有不同的課程設計,增進長輩參與。」阿公阿媽還能直接到雞舍,撿新鮮雞蛋。

弘道基金會嘉義服務處處長張儀芬說:「像我們今天做的絲瓜蒸蛋,那其實那就是他日常生活中,失去功能之前,每天都在做的家務。」張儀芬說:「透過這樣子的連結,他又有機會,再重新拾起他的記憶,或者是他的技能。所以我覺得這個對長輩來講,是一個很好的媒介。」

東石鄉的長輩們,大半輩子都過著養蚵剝蚵的日子,社福團體進駐服務多年,並在2020年引進「友雞飼育」理念,不只療癒失智長輩、社區長者的老後生活,也陪伴家庭照顧者,紓緩心理壓力。張儀芬說:「剛開始的時候,對長輩而言雞就是一種食物。但我們在跟他們互動,帶領轉換的過程當中,他們慢慢地感覺到,其實雞很像是寵物一樣,可以陪伴他的一個生命。」打造適合長輩勞動的場域,不同活動課程,增進長輩參與,維持身體活動力,更串起社區連結。

東石鄉長輩張碧說:「大家都對我很好,我是覺得很有趣就亂做,來這邊學就隨意弄一弄。」張碧說:「我回去會跟家裡的人,分享說今天在這裡幹嘛。我會跟我孫女說,我們都在亂畫,畫圖畫什麼,我孫女說她比較會畫。」弘道基金會個案管理員連郁姍說:「也是在做中學,就是了解原來一個長輩,他的心境是怎樣,然後要怎麼跟他們聊天。」

每個人都會老,但老了您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呢?台灣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的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2020年超高齡人口,也就是85歲以上的人,就占了老年人口的10.7%,推估在2025年就會迎來超高齡社會。年歲無法逆襲,只要有心就能創造美好。

連郁姍說:「我是他們的老師,長輩也是我的老師,我們是一起,在這個空間裡面成長的人。」弘道基金會嘉義服務處處長張儀芬說:「產生連結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不但是對我們照顧的長輩,對社區裡面的民眾來講,他們其實也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概念,跟操作的一些活動,在整個社區裡面發酵。」

溫文正說:「土地也好人也好,盡他們所能,能夠地盡其利人盡其才,慢慢地再走得更好,然後甚至我們會創造,更多的利用價值。」蔡榮富說:「這樣做你會覺得說,大家社區的每個人都看得到,很多人也就願意學,我們常常講說,我們是傻傻地做,我們是傻瓜志工,越做越快樂。」

一幕幕農田裡的美景,雞舍裡的逗趣畫面,既溫馨又感人。社區要共生共好,人是一大關鍵,我們看見社福團體的熱心投入,也看見一群傻瓜志工的無私付出,他們用行動與成果向大眾展現,老了也可以很好。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