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國際登月計畫 中央大學推動「深太空」合作

7,383 次觀看・3 個月前

台北市 / 尹智剛 方柏丰 沈麗容 謝鈞仲 報導

全球各國目前正努力展開重返月球任務,台灣也有新進展,中央大學展開首次國際登月計畫,和日本ispace公司合作,預計最快在今年第四季,將自主研發的輻射探測儀送上月球。這個輻射探測儀重量大約只有一包茶葉,是台灣第一個「深太空」的科學酬載,能提供「深太空」在不同天氣下的各種科學數據。而所謂的「深太空」,是距離地球2000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溫差非常劇烈,還有許多高游離輻射,因此也都考驗儀器對嚴苛環境的耐受能力和設計。

2021年1月SPACE X的火箭,搭載中央大學研發的飛鼠號立方衛星噴出巨大尾焰,中央大學已經成功主導或合作發射5顆小型人造衛星,如今更進一步和日本ispace公司合作,預計最快在第四季發射升空可望成為台灣參與的第一項國際登月計畫。

手持特製的登月證象徵萬事俱備,所謂的深太空是距離地球2000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溫差劇烈最高溫和最低溫可能分別為攝氏正負100多度,有許多高游離輻射容易讓電子元件壽命衰退,考驗儀器的設計能力,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張起維說:「深太空的環境,相較於低地球軌道又更嚴苛,酬載能夠在高輻射環境底下,運作存活至少4個月,然後同時的話也不會過溫的話,我們整體的體積,大約要小於10公分乘10公分乘3公分,然後重量不可以超過400公克,也就是一包茶葉的那個重量。」

即將登上月球的白色方形小盒子,就是中央大學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也是台灣第一個深太空科學酬載,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系學生龍潔說:「它裡面其實就是一塊電路板,量測輻射劑量的IC。」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張起維說:「提供的那個科學資料,輻射劑量累積的速度,在各個不同階段,各個不同太空天氣的那個條件底下,其實不論說是對於更進一步去了解,我們的太空環境,或者對於就是未來那個衛星任務,或甚至要派太空人或其他生物體上去的話,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累積超過50年的太空科學基礎,中央大學成為台灣探索深太空的先行者,期待除了能推動更多國際在深太空的合作,也能培養台灣下一代更多的相關人才。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