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師傳》古蹟建築保護與修復 大木師阜傳承嚴重斷層|另一種注目 #鏡新聞

130,107 次觀看・1 年前
mnews
6,341人追蹤中
近年來,在政策支持和民間的積極參與下,全台歷史古蹟修復案越來越多,但傳統匠師人數,比起待修復的古蹟數量,是遠遠不足。尤其,在古蹟修復領域中,屬於結構工程的「大木作」,是傳承斷層最嚴重的工種之一,技藝與專業兼具的傳統匠師,許多是已高齡六、七十歲的老人。 「修復古蹟好像在做功德一樣,因為你可以把台灣的文化保留下來⋯⋯」劉勝仁是古蹟修復工地少見的壯年「師父頭」,他帶著一群平均年齡24歲的學徒們,組成堪稱全台灣最年輕的大木作工班。然而,每每在修復古蹟時,不僅要投入大量時間,更要耗費龐大的體力,讓許多年輕人因此卻步。但這群年輕學徒們為何選擇踏入古蹟修復這條路?在工地搬運沈重的樑柱時、在使用可能切斷手指的木材加工機時、在看到同輩「好像過著更體面的生活」時,他們曾經徬徨、甚至曾經想放棄,他們是如何繼續堅持下去?古蹟的保存、修復和活化利用,又該何去何從? 導演|劉子維 台灣嘉義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全球媒體傳播碩士,曾擔任BBC中文部香港辦公室多媒體記者,鏡週刊READr資料新聞專題記者。長期關注香港社會運動、兩岸三地時事、台灣現當代文學。 導演|張晃維 台灣台北人,畢業於私立復興商工美工科。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國內外節目、紀錄片編導、攝影、企劃、剪輯等,長期關注台灣勞動者身影及環境、文化相關議題。作品有《家的碎紙片》、《種一片森林》、《小琉球神起》等。現任鏡電視藝文中心攝影記者。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