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新突破!連續免疫合併治療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

262 次觀看・2 週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潘昱僑報導】有位60多歲的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並伴有肋膜間皮瘤,經過兩年免疫合併治療,經影像檢查後顯示幾乎沒有癌細胞,六年多下來,目前在家人的支持下定期回院檢查,生命品質得到明顯的提升。另一位50多歲女性患者被診斷為肺癌骨轉移,因無法忍受鉑金化療的副作用,醫師建議嘗試免疫合併治療,經過七年的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癌細胞大幅減少,且身體狀況也得到了改善。 頭號健康隱憂!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選擇 據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成為台灣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軍,堪稱國人最大的健康隱憂。由於肺癌早期多無症狀,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過去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標靶治療,但對許多晚期患者來說效果有限。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晚期肺癌患者的另一種選擇,除了單獨使用免疫療法外,研究指出免疫合併治療可以進一步改善病況、延長平均存活期,是晚期肺癌治療的新突破。 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 連續超過7天要留意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指出,過去20年來,肺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的首位,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案例接近17,000例,同年死亡人數約13,000例5。黃醫師提醒,肺癌早期症狀雖不明顯,但其實已有徵兆,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持續超過七天、連續咳嗽超過兩周,應有所警惕並就醫檢查,特別是無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此外,他也指出二手菸對肺腺癌的影響,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因此戒菸對於預防肺癌極為重要。 從副作用大的化療 到精準標靶治療的演進 黃醫師回顧,2000年以前,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化療和放療,但這些方法的毒性強、副作用大,病人接受度通常不高。2000年後,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標靶治療成了新的治療方式,對於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的病人標靶效果相當顯著,但對於基因檢測陰性的病人,仍需接受傳統化療。 免疫調節劑的突破 啟動T淋巴球對抗晚期肺癌 2015年,免疫調節劑的出現為晚期肺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黃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透過啟動體內的T淋巴球來對抗腫瘤細胞,打破腫瘤細胞表面PD-L1與淋巴球上的PD-1結合所形成的保護膜,讓淋巴球能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顯著延長了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 使用免疫調節劑依PD-L1表現決定 部分患者選擇自費治療 黃醫師說明,目前免疫調節劑的使用方式多樣,需根據患者的PD-L1表現來決定具體治療方案。根據國外臨床研究,PD-L1高表現(超過50%)的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調節劑即可獲得良好的效果,中等表現(1-49%)或低表現(小於1%)的患者可合併化療或使用雙免疫調節劑。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黃醫師建議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和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持續兩年免疫調節劑療程 顯著提高五年存活率 根據臨床研究,持續治療兩年的患者中,有19-25%可達到五年穩定的成果,對比過去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是項很顯著的進步。黃醫師指出,免疫調節劑的療程建議持續兩年,許多患者在接受兩年治療後會自費延長療程。 良好醫病關係與精神支持 助力免疫合併療法效果提升 黃醫師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患者與家屬的堅持與配合。他表示,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得到身體的治療,還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對於他們面對疾病、保持積極心態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面對肺癌這項重大挑戰,黃俊耀醫師呼籲全體國人包括肺癌病人、家屬及癌友應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他指出,政府已開始補助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助於精準醫學的發展,幫助肺癌病人找到合適的治療藥物;若沒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可使用免疫調節劑。黃醫師強調,肺癌治療每十年都有重大突破,未來會有更多副作用少的新藥上市,他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與醫生合作治療,期望在未來五年內提升台灣肺癌治療的成果,讓病人活得更有品質、更有希望。 .embed-container-YoutubeContent685e3c38da15 {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bottom: 56.25%; height: 0; overflow: hidden; max-width: 100%; } .embed-container-YoutubeContent685e3c38da15 iframe, .embed-container-YoutubeContent685e3c38da15 object, .embed-container-YoutubeContent685e3c38da15 embed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