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教室 上課了|部落美語學堂|華視新聞雜誌

8,425 次觀看・1 年前

台北市 /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2019年定為地方創生元年,當計畫邁入第四年的此刻,各地的故鄉再造計畫,仍在艱困中前行!來看看位在花蓮玉里的「河邊教室」森林學校,它是一所不收學費,採用全「阿美族語」授課的幼兒園。校舍興建和開銷,都是由創辦人馬躍‧比吼,校長兼撞鐘籌措經費。馬躍比吼是紀錄片導演,也擔任過政務官、長期為原住民運動奔走;而同樣來自玉里的旅英藝術家優席夫,則負責義賣畫作、擔任河邊學校的募款志工。對阿美族人來說,想讓下一代了解自己的文化內涵,必須從語言教育著手;以學校為核心、扎根在地,創生部落才有希望。他們的理念如何在艱困中實現?又能否為家鄉帶來改變的契機呢?透過鏡頭,帶您深入了解。

六歲的Nikar,是玉里鎮Pinanaman河邊教室的學生。每天早上,她都要搭著不同的校車上學。有一個家長很熱心,他連載三、四個小孩子,只是不知道,接到哪一家的孩子。河邊教室學生Nilar說:「我喜歡上學,有很多好朋友。」河邊教室學生家長說:「新的教室在我們部落那邊的山下。」

現在上課的地方,是熱心家長提供的閒置空間,地點在秀姑巒溪旁的督薾部落。河邊教室在2019年開課,這個學期總計有七個學生,都來自附近的部落,幼兒園的老師,都是阿美族人。河邊教室老師Kulas說:「因為家長工作的關係,其實他們大部分時間會講台語。所以我小時候,其實有經過語言混亂的時期,就是我把台語當做阿美語。」

以全族語教學,是河邊教室老師Kulas的挑戰之一,玉里鎮有公私立幼兒園,但只有體制外的Pinanaman河邊教室,以阿美語上課。記者李婉婷說:「全阿美族語教學的部落幼兒園,希望透過語言,讓孩子認同,自己家鄉和部落的文化,這也是原民版本的,華德福森林學校。」

以身作則的同時,老師得了解族群文化的意涵,以母語說明每個小細節,也帶著孩子一起做,教學相長。河邊教室老師Sra說:「上了幼稚園、上了小學之後,講母語的機會變很少,即便家裡有這樣的環境,我都還是很少講。所以有時候,這些小朋友是我的老師,他們會告訴我,要怎麼說。」

母語教學是河邊教室的初衷與校規,但遇到緊急狀況,還是得先發制人,快點出聲才行(我生氣了)。熟悉的童謠,是幼兒園裡頭,溫馨熱鬧的河邊旋律(輸了就要跟我走),小朋友的遊戲時間,往往一言不合,教室瞬間轉為戰場。

河邊教室老師Kulas說:「大概國小四年級開始,才慢慢去認知到,原來自己的身分,是不太一樣的,有我們自己的阿美族文化語言。」Kulas說:「在成長的歷程裡面,我一直希望去學習,跟認識自己的文化。我們在這裡也是,跟著孩子一起學習,在教他們的過程中,我們常常也需要,再去問我們的長輩,去更認識這些。」

縱使小朋友還是習慣說中文,老師們得耐心以母語回應,Sra說:「最大的挑戰,第一個當然是講母語,就是你要怎麼樣,把你習慣的思維,或是習慣的講法,轉換成阿美語的講法。我來到這邊的時候,我也是一個學習的人,我的老師可能是部落裡面的媽媽,或者是這些哥哥姊姊們,我要先去跟他們學,我才可以來教小朋友。」

跟著河邊教室發起人馬躍比吼,往山中部落的方向前進,嶄新的校舍,已經進入完工階段。魯瑪社執行長Mayaw說:「這是教室就這麼大而已。」教室怎麼規劃,他的腦中有完整設計圖。Mayaw說:「那麼少的錢,要做出這個空間很難,所以省去不要的過程就比較辛苦。」Mayaw說:「那邊你去過,沒有操場,小朋友就只能跑十公尺。操場就是田,這邊小朋友每天可以衝刺來衝刺過去。」

從小在花蓮玉里織羅部落長大的馬躍比吼,同樣也歷經了年少離鄉,到繁華都會打拚的階段。大學畢業那一年的記錄片作品,改變他接下來的人生劇本。Mayaw說:「如果我算有一點點能力,一點點小小成就,都是因為Lekal Makor。我今天可以這個樣子,完全都是因為他,沒有他不會有我這個狀態。Pangcah(阿美族)式的思維,那個主體,那麼的溫柔、那麼的堅定。」

他擔任過政務官也參選過立委,投入原住民平權運動。如何回復原住民應有的榮耀與尊嚴,他將起跑點定位語言教育。Mayaw說:「有些家長很有興趣、很有意願,有共識就留下來,留下來我們就開始討論。人家很愛問,你們語言一個禮拜到底幾小時,我們就沒有這堂課,沒有小時,因為是全阿美語。」Mayaw說:「雖然名稱上是河邊教室,但我們對環境不了解,文化不了解,對歷史更不了解。」

河邊教室家長Icyang說:「以前新校舍這邊是水田,現在很多地可以做務農,給小朋友來這邊可以上課。」Icyang是河邊教室學生,爬樹高手Calaw的阿公,捐校地、推廣阿美語,讓孩子有更好的環境學習族群語彙,看到下一代願意說族語,他自覺對部落有貢獻,也備感欣慰。Icyang說:「希望Calaw能夠把我們阿美族的文化,傳承下來。」

地面有青苔、山中夾溪流、仰望即天空,這是河邊教室新校址的周邊樣貌,Mayaw說:「平常出去玩回來,要洗手洗腳,這邊是洗腳洗手,這個會請優席夫來設計。」今天我們要請校長兼敲鐘,還要打掃、還要拔草,現在正在開車的校長,帶我們到新的校地去做監工,

旅英藝術家優席夫說:「小的時候在河裡面,可能畫些大肚魚、Kalang螃蟹,他們就覺得洗手,好像有在河邊抓魚的感覺。」新的校舍尚未落成,一旦沒有經費就得緩緩建設的腳步。優席夫說:「一定是缺錢的時候,才會來找我嘛。不過這種東西就叫做,甜蜜的負擔,因為我們很清楚知道,我們在做什麼,而且這些是,未來的希望工程計畫。」

每趟返回部落行程,藝術家也不定時到大自然找素材,規劃孩子的河邊教室精彩課程。 優席夫說:「 白色這是什麼,綠色這邊,它背面可以畫。」優席夫說:「有這些材料,就是拿出來分享。也許我們沒辦法給他們最好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給他們,最好的課程。大地的這些遊樂場,讓他們盡情地做個快樂的孩子。」Sra說:「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Sra,我們來河邊教室,和小朋友們相互學習,謝謝。自己也曾經是在這樣的環境,也成為一個生命影響生命,陪著這些小朋友長大的人。」

河邊教室是一所在部落長輩和家長,期待肩負文化傳承的學校。河邊教室學生家長Apuy說:「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時間不會等人,謝謝馬躍,對族語這個部分的堅持。」河邊教室學生家長Oudy說:「我們要讓自己的小孩子,不要像我們以前那樣子,對自己的文化,甚至對自己的部落產業,都沒有認同。」河邊教室老師Kulas說:「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語言,如果我們能夠從小就認識,會更有自信,而且會更知道,用一個阿美族的樣子,活在這個社會裡面。」

馬太林部落建築師馬可說:「要有那樣的環境給他們學習,不然真的會斷層,以後沒有阿美族怎麼辦。」馬躍‧比吼,校長兼撞鐘,全台灣走透透,他的主要工作在於四處演講,籌募辦學經費。Mayaw說:「阿美語在學校裡面,小朋友都比我厲害。我不會不好意思,只是覺得很丟人,不是那種丟臉,是對於文化那些,我們真的是不夠努力。」

優席夫說:「小孩子的這些器材,還有老師的師資,不是一百塊、一千塊,就可以解決掉的。所以我就必須要扛下這個重責大任。我覺得不會辛苦,因為我看到了希望,我看到了一個孩子的未來。」

挽救族群危機,"美"語學堂從教育出發,走讀花東發現創生,發揚光大家鄉文化。無論在地耕耘或是異鄉打拚,期待部落的每個人,都是堂堂正正的原住民。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