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掀海風 掀起小鎮新希望|許家鄉一個未來|華視新聞雜誌

14,173 次觀看・3 年前
cts
10,149人追蹤中

苗栗縣 /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一群年輕人、一家獨立書店,這樣的結合,會掀起地方上什麼樣的變化呢?苗栗的臨海小鎮苑裡,原本是一個經歷過產業凋零、人口外移的農村,卻在2019年被票選為台灣的「經典小鎮」。串聯地方鄉親,帶頭改造故鄉的,是一個成員多在35歲以下的團隊「苑裡掀海風」。他們從2013年的「反瘋車運動」之後,回到家鄉苑裡札根,多年下來還開了一間獨立書店,從文化、創生、友善農業到教育,一步步燃起在地不同火花。返鄉青年翻轉家鄉、掀起小鎮新希望的故事,帶您一起來看。

偌大平原稻田與住宅交錯,這裡是有「苗栗穀倉」美譽的苑裡鎮。不僅有美麗的海灘和漁港,還有豐富文史底蘊,2019年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票選活動,苑裡勇奪全台第一「經典小鎮」。

林秀芃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我們的苑裡的第一家銀行,也是在這附近,在那個九龍廣東粥,那間是以前的彰化銀行」,縣立苑裡高中學生,戶外教學走讀老街,帶頭導覽的老師林秀芃,出生桃園,多年前從台北移居苗栗,她或許比許多苑裡人,還了解苑裡。

林秀芃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因為小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都市長大,那對我來講其實來到了苑裡,雖然是看起來是個陌生的地方,其實還是有熟悉的,就是我的爸爸媽媽,其實也是鄉下孩子,所以會有一種,就是重新要找回自己根的感覺」。

劉育育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一邊跟著,秀芃老師的腳步往前走,然後你們就可以去,記錄你們想要記錄,這個天下路老街的角度」。

默默跟著隊伍前行,另一位老師劉育育,是土生土長的苑裡人。這一天學生利用漫遊老街行程,結合手機APP,繪製出自己的家鄉地圖。像這樣的鄉土文化課程,在苑裡實行已久。鄭力瑋縣立苑裡高中老師說:「我自己是在地人,我在這邊生活了四十幾年,很多跟我一樣在地人都覺得說,這哪有什麼好研究的,就是一個小地方而已對,但是我覺得,秀芃跟育育把一些,很好的元素帶進來,讓大家知道說,我們可以怎麼用不同的角度,來看我們所居住的家鄉」。

資料畫面(2013年)說:「還我們土地,環保署硬起來」。

現今苑裡的靜好歲月,並不是憑空出現!當年政府推動再生能源,外國集團要在苑裡,設置14座大型風機,在地居民認為安全距離不足,影響生活健康,2012年組成「苑裡反瘋車自救會」,透過抗爭表達不滿。當時在台北工作的育育,和還在念書的秀芃,也是其中,劉育育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大概一年多的時候,就抗爭告一個段落,也在思考說,是不是真的要有個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不是只是因為短暫的,這種社會議題去做反對,而應該是可以扎根回來,重新把自己不了解,不認識的家鄉的這種文化記憶,可以再重新拿回來」。

林秀芃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社會運動應該不只是反對,更多其實要加一個辵字部,就是返回自己的家鄉,或是是鄉土,像我就是返回鄉土」。

苑裡這個臨海小鎮,逃不過人口老化與外流難題,近十年人口減少快四千人,為了留住故鄉土地的溫度與文化,2014年返鄉青年成立「苑裡掀海風」,串連在地資源,創造家鄉新價值。掀冊店開店,隱身在巷弄的書店開門迎客,2018年苑裡出現第一家獨立書店「苑裡掀冊店」,這是育育和秀芃,以及其他掀海風核心成員,多年累積的辛苦結晶。

劉育育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以前我們還沒有開書店之前,就我們就叫苑裡掀海風,可是那時候很像學生社團,做一些田野調查,然後我們就變成是,累積成一個刊物,可是出了第一期第二期之後,我們就開始思考,那我們可以怎麼樣穩定地,在這個地方扎根,所以在2018年的時候,就開了這一間,苑裡第一家的獨立書店,叫做掀冊店」。

十多坪的閱讀區,少了常見的商管類書,取代的是文學,歷史和社會議題等等,平常較不常見的書籍。掀冊店還會不時舉辦親子共讀、藝文講座等活動,將外面的世界帶進苑裡。

林秀芃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進來書店像是一個邂逅一樣,我們會希望是,帶給大家一種不一樣的眼光,對那就是可能是我們,有機會看到的世界,我們很想跟大家分享的東西」。

羅阿秀苑裡藺編婦女說:「前面有兩支,壓下去」。

細心傳授編織技藝,65歲的羅阿秀,編藺草經驗超過半世紀,親身見證過苑裡,藺草產業的興盛與沒落。

羅阿秀苑裡藺編婦女說:「家家戶戶都有種,多少都有種,曬的話都在山坡曬,可以說有路曬到沒路,那時候如果做草席,如果做一件草席,可以吃兩斗米」。

資料畫面(1982年)說:「因為社會形態的變遷,很多女工進入工廠,因此使得從事這項,手工藝的婦女漸漸變少」。

苑裡又被稱為藺草的故鄉,藺編工藝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全盛時期外銷國外的草帽,高達一千六百多萬頂,占台灣外銷出口量第三名,堪稱地方奇蹟。但隨著產業沒落,藺草編織又有難度,苑裡保有藺編技術的,只剩下三十多人。羅阿秀苑裡藺編婦女說:「現在還有人來我這裡,要我教他,已經傳授兩個學生了,很開心喔,對呀我說還有成就感」。

林秀芃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藺草編織它其實是,苑裡人很重要的一個寶藏,但是他們通常會覺得,這個太習以為常了,我們覺得要推廣藺草編織,除了是因為它是一個,在地的文化之外,很重要也有是因為,它其實是對環境友善的,它其實不需要下農藥化肥,它也可以長得很好,然後做出來的東西,它又可以取代,很多的塑膠製品」。

陳璽鈞記者說:「這家書店不只賣書賣咖啡,也賣農產品,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有稻米菜脯還有蜂蜜等等,全部都是和在地小農,合作的成果」。

友善農作物在書店裡,看得到也吃得到,招牌芋泥蛋糕,或是米鬆餅上的蜂蜜,都訴說著不同的小農故事。林秀芃VS.許塍愈苑裡蜂農說:「妳有沒有看到白白的一點,有這個就是病害,那很多比較想要,求好心切的蜂農,他就會添加抗生素,我能夠處理的方式,就是讓牠自然好,如果真的嚴重,我們只好放棄這一箱」。

堅持友善環境理念,39歲的許塍愈,2005年就回到苑裡務農,是早期的返鄉前鋒,掀海風多年努力耕耘下,讓他看見家鄉真的不一樣了。許塍愈苑裡蜂農說:「那在他們(苑裡掀海風)的注入之後,你會發現,不只是地方的一些,文史工作老師一些社區,他們好像有慢慢注意到,文化文史這個區域,甚至在注意到地方創生,包括農村的一些農村創生,那在整個對苑裡,我覺得是增加了非常多的活力」。

林清金苑裡芋農VS.劉育育說:「我問你如果我們去菜市場買,要怎麼選,才會選到比較好吃,你去菜市場買要買,怎麼看,肉白的,肉比較白的,如果它沒削開,它要是整顆好好的要怎麼看,整顆好好地看它的頭,林清金我送你一朵花,芋頭花」。

沒有年齡隔閡,互動就像多年老友,芋農林清金和育育秀芃,早在2013年反瘋車運動,就是重要戰友,如今更是彼此,最信任的合作夥伴。林清金苑裡芋農VS.劉育育說:「這一削裡面可能有蟲,這隻,因為沒有投藥,因為沒有投農藥,牠就會咬,對呀」,友善種植的芋頭,在網路上行銷販售,部分利潤成為掀海風,開辦考前衝刺班的經費,號召學業優異的大學生,回鄉擔任教育志工,協助在地高中生,準備各科學測考試,掀起小鎮另一波共好行動。

林清金苑裡芋農說:「她們就是賣我的芋頭,我賺六十(元)她們賺四十,她們那四十塊拿去幫助那些學生,幫助那些學生補習,說我是苑裡的「教芋部長」,你是教芋部長哦,教芋,沒有啦教芋是種芋頭的部長」。

劉育育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因為我們是透過,販售林清金的這個,友善種植的芋頭的營利所得,去成立這個教育的基金,那去年就是有點像教芋部1.0,那今年是2.0也,我們開始擴及比較多,不同苑裡的農產品,營利所得我們也再次地幫助學校,跟學生去做教育,同時也想要成立一個獎學金」。

吳若安苑裡咖啡店業者說:「白板的話,其實我覺得是可以,白板是不是可以做軌道式的」,有經費還得有教室!知名咖啡店是當地人氣據點,老闆娘無償提供兩樓空間讓學生上課,有人出錢有人出力,一起為苑裡孩子,打造更美好的成長環境。

吳若安苑裡咖啡店業者說:「滲透,我們是被滲透了,然後其實很多人都被滲透了對對,那怎麼看他們這群年輕人做的事,笨吧很笨,沒有收入啊對不對,那沒有收入的工作,能夠支持多久,那是一個熱情,然後你會很窩心就是說,這些事情真的其實是應該,大家一起來做的,不是由他們,他們是發起他們去發想,他們有很多的資源,能夠帶進來給我們,但是最主要是,應該要大家一起動起來,我覺得這個是,一起該做的事情」。

鄭力瑋縣立苑裡高中老師說:「苑裡真的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青年人進來,然後從育育跟秀芃進來,一系列一系列的活動來做,其實幫苑裡的文化,整個就是慢慢地去翻,慢慢地去更新,然後讓其實讓苑裡整個,這個小鎮慢慢整個是活絡,活絡起來,育育跟秀芃真的是,上天給我們很棒的禮物」。

劉育育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說:「其實要很感謝,在地的這些老人家跟農夫,還有不同崗位的人,他們願意打開雙手,然後迎接年輕人回來,做不同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一路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共創在地,苑裡共好的一種生活圈,透過我們的力量串聯,然後讓每個人都好」。

一群返鄉青年異鄉遊子,還有在地老農藺編婦女,因為社會運動而結緣,為了許家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苑裡掀海風的年輕人,更將自己深深種下,相信那些夢想藍圖中的想像,終將在故鄉破土萌芽。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