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實測 省思與改革|台灣是行人地獄?|華視新聞雜誌

57,385 次觀看・1 年前

台北市 / 徐敏娟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您會覺得在台灣,行人走路很不安全嗎?2022年底,台灣登上國際媒體CNN版面,卻是因為交通亂象,讓行人備受威脅,被批評為行人地獄,甚至瑞士外交部,也對民眾到台灣旅遊提出示警。採訪團隊訪問了來台灣工作的美國友人,和在台居住的香港朋友,他們都認為台灣的行人環境的確很不友善,因為駕駛人都不習慣禮讓。還有台灣媽媽,推著娃娃車過馬路,幾乎每次都覺得膽戰心驚。學者分析,台灣的道路設計,對行人的保護不足,更是以車為主的車本環境,想改變亂象,改革之路還很長。

行人走斑馬線過馬路,明明是亮綠燈可以通行,卻無端被車輛撞擊,這情形幾乎天天在台灣上演。新聞片段(2023.2.1)說:「71歲的林老先生,綠燈過馬路,有一輛藍色小貨車,左轉開過來,右前車頭撞上老先生。」就連警車,也不顧路邊有行人在等待過馬路,不禮讓直接右轉。

2022年12月,台灣登上CNN報導,斗大的標題,形容台灣像活生生的交通地獄。還有瑞士外交部官網,也針對台灣旅遊提出示警,指出台灣的交通,不可預測而且具攻擊性,大大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

台灣的交通,真的這麼可怕嗎?來自美國的Alex,在台灣生活工作已經6年,他很有感。在台美國人Alex說:「我覺得最危險的部分,應該就是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跟觀光客還是國外來的朋友說,你一定要找一個有紅綠燈的斑馬線,因為在這邊,你可能會卡住在中間,很危險。」

甚至他的父母來台灣,差點發生意外。Alex說:「在他們的飯店前面,我忘記跟他們說,要找紅綠燈的斑馬線,他們就是直接過馬路,差一點被公車撞到。一個很大的文化差別,就是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要非常注意安全。」

如果是有紅綠燈的路口,他還是覺得不安全。Alex說:「這一種的路口,有人在左轉,也是有人在右轉,紅綠燈都是同一個時間,他們完全沒有讓行人過馬路,有一些人他們沒有習慣的話,會繼續走被撞到。我第一次過馬路的時候,一個大路口,要先習慣車會一直開不會完全停,在國外一般來說,你在過一個很大的路口,他們會完全100%停,讓人先過過去。」

對Alex來說,除了過馬路要非常小心,走在人行道上也得要隨時警戒注意,尤其巷子裡,貨車直接停在人行道上他只能繞道,同時還要閃避正在行駛的汽機車,駕駛完全不禮讓,這些全都是台灣馬路上的日常。

Alex說:「也是習慣了,看到任何東西在人行道上面,可能人非常多,綠色的人行道很擠,所以它一定有一些人在路外面,有很多車會按喇叭。人很多的地方人行道會比較寬,那個路不會讓車在裡面開,跟西門町行人區差不多一樣,但是那邊還會讓一些車在裡面。」

我們實際來到西門町徒步區,不只機車騎來騎去,還有貨車直接開進來。雖然這裡是專門讓行人走的「徒步區」,卻只有在部分時段才禁止車輛進入。

記者徐敏娟說:「台北市的永康街,是外國人來台旅遊必來的觀光景點之一,這裡商店林立形成一個商圈,但是有高達80%的街道空間,都規劃給汽機車使用,讓在這裡來往的行人,只能在道路兩側,狹窄的人行道上通行。」

法國籍遊客說:「在鄉間或是在台北附近的城市,沒有地方可以讓行人走,有時候會覺得滿危險。」法國籍遊客說:「人行道有時候很難走,很多車和摩托車,他們通常不會等你過馬路,反而是你要禮讓他們。」

雖然有人行步道,人一多,還是有人被迫走上車道,行人、機車和汽車,只能在雙向車道的空間相互搶道,碰撞意外幾乎一觸即發。尤其永康街才剛登上旅遊雜誌Time Out,票選全球最酷街道第4名,行人環境不友善,在台灣比比皆是。

在台香港人Michael說:「慢慢適應中,一開始來的時候,覺得不習慣行人斑馬線沒有紅綠燈,就不知道如何適從。」在台灣生活一年多的香港人Michael,在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上,就算有義交在旁指揮車輛,但汽車和公車距離很靠近,讓他很緊張。

Michael說:「機車會比較厲害一點,因為他們都穿來插去,沒有交通燈的地方我會比較擔心一點,台北有一些小巷子裡面沒有交通燈,行人道也沒有,我經常就會往後面看,擔心後面會突然有車出來。」

初來乍到的國外友人,不習慣台灣的行人環境,但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呢?是不是也一樣覺得行人很不安全?每天要推娃娃車送孩子到托兒所的林太太,需要步行12分鐘。受訪者林太太說:「好囉先出發。」但這一趟路程,就像是經歷大冒險。林太太說:「等一下會有正向要右轉,跟這一側要左轉的,都會在我要過的馬路,車會擠在路口,我們有50秒,但是這裡很危險要小心,因為我怕他們沒有注意到我們。」

即使推著娃娃車,路上駕駛選擇無視,毫不禮讓,紛紛搶過。林太太說:「這個路口,就是要把握黃金前五秒,前五秒你沒有過,等一下就算是人行道綠燈,但這邊車子放行就完全過不了。有好心人會讓,但是我不太敢冒險,但我現在還是在看,他們被擋住了我才敢走。」

繼續往前,公車站牌和乘客占據人行道,林太太只能推著娃娃車走上車道。林太太說:「因為我違規了,我就被迫得到馬路上面,要是發生事情也是孩子先被撞,所以一定要很小心。我覺得最困難的是過馬路,很多用路人的心態就是,開車或是騎車的最大,行人就是最卑微的。雖然很多人都會覺得,你推個娃娃車,應該就有一個免死金牌,大家都要讓,但其實不讓的更多,趕上班上課那種最兇。人家說台灣最溫暖的是人,但是在交通上面,我並不覺得是這件事情。」

林太太的感觸,記者也親身體驗,在新北市汐止北峰國小校門前,正是上班巔峰時間,不到50公尺的馬路只有閃黃燈,想通過,車流卻大得可怕。按鈕故障只能小心通過,現場完全沒有駕駛禮讓,當場被卡在車道中央,甚至還有公車對著我們按喇叭。這樣的行人地獄,在全台各地都看得到。

高雄鳳山,有民眾拍下小學生下課,必須用繩子一個牽一個行進,因為路上沒有行人專用道。台南新美街,單行道上有車道也有機車道,唯獨沒有人行道。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說:「CNN那篇報導是講實話,我們都還活著的時候,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城市街道,就是一個行人地獄,所以是你還沒有死,就已經在經歷的地獄環境。台灣40年來的道路規劃,基本上設計的主要的焦點都是車,所有思維都是車,整套道路為保護行人安全的設計,是非常欠缺的,行人從來就不是台灣道路設計的主角,連配角都不是。」

立委邱顯智更直言,台灣不是行人地獄,是路人墳場。2022年,各縣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前5名分別是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桃園市和台北市,其中新北市和桃園市,行人受傷交通事故,都超過2千人。

趙家麟說:「台北市除外大概有9成以上,市區道路是沒有人行道的。斑馬線9成9位置都畫錯,駕駛是靠近內側,他不一定看到那邊有行人,同時開始走,行人看到綠燈快結束開始用跑的,駕駛也看到綠燈快結束,他趕快右轉馬上就不行了,很多人是在斑馬線上面被撞的。」

這裡是永和區中正路和德和路口,是新北市行人交通事故易肇事路口第2名,明明亮行人綠燈,但走在斑馬線上還是要和車輛爭道。

在台美國人Steven說:「公車這麼大會來這麼近,人不在乎,我第一次剛來這裡,我幾乎被車子撞到,我很生氣,有人告訴我那是正常的不要生氣。」

徐敏娟說:「在台灣要過馬路,即使是走在斑馬線上,而且這裡的通行時間長達1分鐘,但是等到旁邊的綠燈亮起時,所有車輛開始通行,在這個路口就會遇到準備要左轉,或是右轉的車輛,而這些車輛往往也都會不斷向行人逼近。即使現在,行人的倒數秒數還沒結束,但是也會讓行人在通過這裡的時候,不自覺地要加快腳步盡速通過,也因為這樣對行人不友善的環境,讓台灣被貼上行人地獄的標籤。」

趙家麟說:「如果這是斑馬線,這叫做庇護島,我如果走一半,因為有這個東西,在英國這裡會有一個晚上會亮的,這種狀況下,車開過去,會看到那裡有個東西是反光的,駕駛一定很小心。」

營建署增設人行道,從96年到現在成長近3.5倍,人行道普及率,也從9.78%躍升到43.86%。

營建署道路工程組組長張之明說:「人行道上原則上,一定要維持10到15公分的高度,才可以維持維護到人行的安全。但是台灣因為早期,在畫設都市計畫的時候,有些巷道過於狹窄,有消防車要緊急搶救的話,擔心路寬不足,現在普遍受占用的情況,還是相當地嚴重,人行道上受到占用,而必須被迫繞道,這個就是CNN講的,人行地獄的開端。其實我們很感謝國外CNN媒體的報導,它也是間接地提醒我們國人,要怎麼樣維護我們用路人的安全。」

在歐美先進國家國家,也曾經歷過一番改革陣痛,才從汽車掛帥的車本環境,走到今天文明的人本環境。趙家麟說:「歐洲的城市,是比較早經歷過這個階段,它們大概在1950年代就已經大塞車。丹麥的哥本哈根,從60年代開始嘗試,怎麼樣減少城市裡面的車輛,它們大概從1968年左右開始,第一條徒步街做好。所以做這件事情,絕對是一個長時間的事情。」

學者指出台灣的交通環境,對行人的威脅,受傷數字超乎你我想像。趙家麟說:「受傷的數字,一年在45萬到50萬人,所以我說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不是道安的層級,而早就是國安了。」

交通部更提出修法,提高車輛不禮讓行人的罰鍰,只是強力執法治標不治本,學者喊出交通「零死亡願景」的建議。趙家麟說:「車流順暢等於對行人的威脅,零死亡願景該不該訂,當然該訂。歐洲城市訂了之後,事故確實慢慢慢慢下來,台灣有非常多的交通規則,是非常對行人不友善的。我在英國,有一次我聽到一個老教授講一句話,是行人在任何的地方,他想要跨越馬路,他都可以自在又安全地跨越馬路,他認知城市大街行人優先。」

在台灣經濟起飛、車流不息的年代,國人被灌輸,馬路如虎口,走路停看聽的觀念。行人的交通地位被看輕忽略,但如今我們是否該思考,我們的城市,是否該建構更安全、更友善、更先進的樣貌?歐美國家花40年,打造人本環境,台灣還只在啟蒙階段,扭轉用路人的觀念,守護每一條生命,是台灣必須前進的長路。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