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台經濟消長 多重變因待我運籌

2 年前

台北市 / 綜合報導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今天我要跟大家談的議題,也是2022年我想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的,雖然現在兩岸關係看起來有點欲迎還拒,甚至保持距離,不過我們還是要關心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包括台灣跟大陸之間的消長,到底在今年會怎麼發展。

首先12月31日我們看到中國大陸宣布,他所謂的PMI相對11月來說,再一次的上漲達到了50.3,就是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事實上在前一天12月30日,台灣也宣布了台灣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是59.3,雖然比上個月稍微下降了0.2,但是已經連續第18個月擴張,兩岸看起來在2021年不管是因為財政刺激的紓困政策,或者是全球經濟的復甦,表現都不錯。

可是迎向2022年已經到達了,我們要怎麼去看兩岸經貿的消長還有全世界所謂大環境的變化,首先我們先看大陸,2022年對習近平來說非常重要,除了他要更加確認他的統治地位之外,更要對2023年他能不能續任第3任所謂的國家總書記做好鋪墊。

在政策上面我們看到,其實如果他在2022年要為2023年鋪墊,當然還會專注在經濟政策上面,而這裡面最主要的觀察當然是十四五規劃,十四五規劃如果你有去研究的話,其實跟十三五規劃最大的差別在於,十三五規劃裡面,製造業大概是26%,今年肯定要提高製造業的比重,過往服務業是比較高的,所以我們看到,其實不管是對科技業的打壓,或者是對教育文化業的打壓,都在降低服務業的比重,提高製造業的比重,而在這個過程裡面,所謂的硬科技,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半導體產業電動車,或者甚至商用飛機這些東西,都是十四五規劃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點。

更重要的是在對外,我們看到中國大陸從去年開始就非常積極,不管是RCEP不管CPTPP,都用非常積極的態度去參與,而台灣在這一方面其實壓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國大陸在整個發展上面,其實確實越看越清楚,當然也有很多人在批評說,中國大陸今年有今年的壓力,主要是債務壓力,不管是房地產或者地方性的銀行,甚至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都面臨一些政策的壓力,政府在2022年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全世界在觀察的一個重點。

拉回台灣,我們先從政治或者是Omicron來說,我們看到最近其實Omicron,雖然台灣因為清零政策,我們相對來說感受不強,不過其實你如果從衛福部最近的動作可以發現,隨著Omicron傳染超過34個國家,很多國家看起來案例越來越嚴重,本來很多人覺得它傳染性或者是致病性不重,所以有點輕忽,可是如果隨著感染的病例越來越大,還是會影響到全球經濟發展甚至供應鏈的變化,所以我覺得台灣要更注意Omicron後續的變化。

在經貿上面呢,其實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全世界雖然看到台灣跟中國的關係越來越遠,不過按照2000年的數據,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還是高達43%,創了歷史新高,2021年甚至可能會超過2000億美元,所以隨著中國開始發展創新型先進製造業之後,台灣有可能參與的產業其實沒有以前來得這麼多,尤其在電池製造業或半導體上面。隨著遠東被處罰之後,有可能台商撤出中國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產業的下一步發展要往哪裡走。

第3個當然就是全球的合縱,在這裡面我特別強調就是說,其實台灣在RCEP也好CPTPP也好,在今年都可能生效,台灣在這些情況,雖然台灣3C的稅率已經相對來說比較低,可是因為這裡面還牽涉到服務業跟金融業,台灣要怎麼去應對整合,其實也是台灣要面臨的情況。再來當然就是通貨膨脹,隨著全球升息的隱憂慢慢來到,台灣其實現在房地產還是很高,所以台灣還是有台灣的問題,在全世界升息口徑開始出現之後,台灣怎麼樣因應。

第4個當然就是我們看到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也宣示,台灣要在2050年達到所謂零碳排放的情況,所以在整個氣候變化或能源危機的前景之下,尤其台灣的半導體是非常吃水、吃電的,台灣要怎麼去因應,來面對兩岸不同的關係,也是2022年台灣政府可能要認真思考的。

總而言之,我覺得隨著2022年的到來,台灣跟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看起來短期之內很難改善,可是我們面臨了全世界有更多不同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之下衡量兩岸關係的現在,在彼此消長之間,幫台灣的產業、企業甚至政策找到一個更好的方向,可能是所有的人都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題材。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有關台灣跟大陸經濟之間彼此消長的一個議題,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