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震災25年 桃米社區的韌性創生路|華視新聞雜誌

253 次觀看・2 天前

南投縣 / 陳沿佐 採訪/撰稿 柯冠丞 攝影/剪輯

您相信憑藉蝴蝶及蜻蜓,能夠讓一座飽受地震摧殘的小鎮起死回生嗎?1999年9月21日,芮氏規模7.3強震,重創台灣,當時鄰近震央的南投埔里鎮桃米社區,將近一半建築全倒,受創慘重。過去這處偏僻的小山村,長期深陷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等困境。災後居民們善用在地資源,推出生態旅遊,為地方經濟創造新亮點。這些年不斷有回鄉青年,透過「韌性創生」,重新找回故鄉活力。921地震發生至今25年了,長期陪伴居民,走過震災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交織出哪些動人故事,文創和農村永續,激盪出的璀璨火花,帶您一起來看。

破曉時分,一群訓練有素的公民科學家,陸續來到南投魚池鄉報到,準備進行一 項 台灣珍稀物種調查研究。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前副主任彭國棟說:「今天天氣非常好,我先查了資料,我們在前年(2022年)的9月分的資料是73隻,今天的重點還是盡可能看看有沒有羽化的。」

靜謐樹林間,陽光露臉,眾人期盼已久的主角終於現身。彭國棟說:「你可以看得到牠的頭部、胸部、腹部,給我們最強烈的感受,是那個紅紅的腹部。為什麼叫纖紅(蜻蜓),真的很纖細,非常地鮮豔的紅色。」

沿著森林小徑翩翩飛舞,身形纖細體態 豔 紅的纖紅蜻蜓,是2013年才被發現命名的台灣特有種。全台族群數量僅剩約800隻,眼前這片位於森林邊緣的沼澤 濕 地,是牠們少數且碩果僅存的重要棲地。

記者陳沿佐說:「我們跟著調查人員,來到位於南投魚池鄉的蓮華池棲地,要來調查台灣特有種蜻蜓,纖紅蜻蜓的族群數量。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沼澤的草,是長到快比一個成人還要高,而且這裡非常地泥濘,非常地不好走,來這裡調查,可以說是非常地不容易。那我們現在就繼續跟著調查人員,繼續前進。」

大埔里生態解說員游釗敏說:「在這邊的話會比較困難,是因為它是一個沼澤地,而且這個地方山豬通常會來拱,牠拱過的地方它會有一個窟窿,你如果沒有先測一下的話,你下去就會陷下去。」

熱血十足的研究團隊,成員們分別來自南投埔里及鄰近的桃米社區,921地震後,燃起他們對生態研究的滿腔熱情。大埔里生態解說員蘇彙伶說:「比如說我們今天調纖紅蜻蜓,現在看到目前都是公的,所以我就直接寫纖公熟。」

歷經漫長等待,鏡頭終於捕捉到纖紅蜻蜓,連結拋卵的珍貴畫面。這項2022年啟動的生態調查計畫,研究員人不只試圖揭開台灣珍稀物種的神祕面紗,更要關注人類該如何與環境共生共榮。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說:「纖紅蜻蜓,我覺得其實牠有牠的代表性的意義。其實牠就在這個地方,在全世界這麼大,浩瀚的宇宙裡頭,就只有在我們的埔里魚池這一帶。我相信調查的背後,其實更重要的,是關注到我們的環境的永續。」

彭國棟說:「好的大自然環境,就是我們任何一個鄉鎮,生活生產的基礎,所謂生態系基本的維生功能,還有物種的保存的功能,將來做更永續地利用。你一旦保持了,就有永遠無限的可能,所謂的韌性,大概也是著眼這樣子。」

新聞片段(1999.9.21)說:「921大地震之後,埔里鎮大大小小的餘震,起碼超過500次以上,今天上午一次強烈的有感地震,又震垮一棟3層樓房。」1999年9月21日,一場芮氏規模7.3強震,造成全台2415人罹難,超過1萬多人受傷。

新聞片段(1999.9.21)說:「那麼這個區域是在埔里,應該是埔里的市中心,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房子,已經坍塌成,可以說是真的像是廢墟一樣,只能用廢墟來形容。」25年來,藝術家透過畫筆,記錄下台灣這片土地的人們,如何努力撫平傷痛,展現堅韌旺盛的生命力。

顏新珠說:「這個就是慈濟大愛一村,是當年埔里鎮最大的組合屋聚落,現在25年後它變成什麼,就是我們的星期五觀光夜市。所以我每次都在想,來到這裡逛夜市吃小吃的人,他可能很難想像,是他腳踩的這一片土地,曾經有幾百戶的人是,因為921臨時居住在這裡。」

921地震後,災民的人生,一夕間彷彿被按下暫停鍵。藝術家筆下,細數在帳篷裡的日子,總是克難艱辛,他們彼此互助,憑著韌性挺過最難熬的人生低谷。顏新珠說:「我們家那頂帳篷,因為父母太忙了,所以一直也沒時間去露營,當我們打開那一頂帳篷的時候,竟然是在921地震當天的晚上。從地震之後的那種谷底底下,我知道最嚴重就是在921的凌晨,就是那一刻裡頭,接下來我覺得應該不會再糟糕了吧,餘震一定比它還小吧。其實你在你的人生裡頭,你還是得要拾起勇氣,你還是得永不放棄。」

韌性,指的是歷經災害後,社會的復 元 能力。當時鄰近921地震震央的南投埔里鎮桃米社區,全里369戶,168戶全倒、60戶半倒,災情慘重。災後社區居民,在家鄉各處植下苗木,豐富生態吸引了遊客,締造觀光效益,如今更結合文創工藝,復刻在地記憶。

漆藝藝術家張賽青說:「這是火筒樹,是蝴蝶的蜜源植物,那我們想要藉由這個葉子的形,那我們來做一個漆器的飾品。」張賽青說:「桃米這個地方,在台灣50到60年代的時候,這邊滿山遍野有很多的漆樹,漆工藝在南投也是非常重要的工藝。近大概20幾年來,桃米的生態發展,往蝴蝶的生態發展,也是跟整個大埔里的,再造蝴蝶王國這個計畫有關係。我們非常開心,就是舊有的產業能夠透過不一樣的文化包裝,然後變成一個新的希望,新的可能。」

走過震災,居民們重新反思,人類與自然環境如何共存,和諧相依。桃米社區返鄉青年江元宏說:「這邊921地震後,因為我爸爸媽媽非常喜歡山,然後我媽媽她就是圓了一個夢,我爸爸就送給她一座山,可以在這邊自己種樹。」

八年級生江元宏,是曾經從事藝術創作的北漂青年,2023年他回到桃米,成為故鄉再造的生力軍。江元宏說:「我離鄉也滿久的耶,我想一下,好像也差不多15到16年吧,我一直以來就是都很喜歡收集,自然的聲音。有時候,你在自然環境之中,敞開一種聆聽的心情,就我覺得萬事萬物都很像是音樂。」

家鄉的山林資源,是他創作的重要養分,這個過去人口外移嚴重的偏遠農村,因為青年返鄉,日漸增添了豐富的生命力。江元宏說:「我小時候剛離開埔里那段時間,中間陸陸續續回來,都會覺得埔里比較沒有什麼好玩的,或是人文咖啡店。但這幾年回來,覺得獨立書店好多,然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埔里,思考埔里可能可以怎麼樣,聚集人文的活動。」

地震過後,桃米社區居民努力營造自然棲地,推廣生態旅遊,從過去「窮到連鬼都不敢去」的小山村,一 躍 成為埔里的高人氣景點。南投縣桃米休閒農業區推展協會理事長黃星豪說:「各位來賓大家好,待會我們來去看一下,埔里的主要特產,百香果。百香果,全台灣8成產量都在這邊。」

六年級生黃星豪,在27歲那年回到埔里,他擔任過民宿老闆,也身兼生態解說員。黃星豪說:「921之後,我們更希望在家鄉有一個好的,應該說第一個是宜居,第二個是我們回到家鄉能做什麼工作。很多人都會想說,好想回家鄉做民宿做什麼,但是真的能夠生存下去嗎,其實這都是一個疑惑。」

黃星豪說:「這個是東南亞最大的單一樹葡萄果園,這裡大概有12甲地,全部都種的是樹葡萄。如果你是第一次吃,沒有吃過樹葡萄的,我會先建議你先吃它的果肉,先把甜味記在心裡。」

如今他發揮會計和資訊專長,串聯農民,積極為社區產業永續發展鋪路。黃星豪說:「我們把所有大家想做的東西,全都集中到我們這裡來,由我們去做所有的行銷,推廣人力導覽。為什麼我今天會做體驗旅遊,體驗旅遊它反而是比較偏向引客入村,他如果是在這邊住宿吃飯幹嘛的,他其實會更多年輕人有機會留下來,或者是他們本來留下來之後,創造的生活會更好。」

曾經走不出產業困境的桃米社區,25年後震後重生。而來自埔里的雕塑家張家銘,將傷痛轉化為藝術雕塑,成為美麗的永恆。雕塑家張家銘說:「這個作品它的中間裂縫,其實是穿透到後面去的。經過這個裂縫,經過這個傷痛,然後我們看到後面一片光明,這樣子一個概念。那另外我們也希望,利用蝴蝶這樣子的意涵,象徵著重生。」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說:「我們遠處的那個作品叫做《蝴蝶風起》,我們知道蝴蝶效應,有時候就是一點點的風,它可以在整個氣候的變遷裡面,它占有一個重要的角色跟地位。」廖嘉展說:「這個作品,如果稍微有點風,它會開始轉動,我們希望說靠著個人的一點點努力,可以累積整個社會,向上更美好的一個力量。」

廖嘉展長期陪伴居民,是推動社區培力的重要推手,他也在921地震邁入25年之際,宣告完成階段性任務,功成身退光榮退役。廖嘉展說:「最後一役概念就是說,因為包括從桃米的青蛙村到埔里蝴蝶鎮,到現在纖紅蜻蜓保育的工作,其實也是有一些階段性的概念。剛開始在做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有可能走到今天的地步。」

紙教堂園區主廚聶彩蘭說:「我在這裡工作13年了,畢竟大家都是還有感情,革命情感,還好董事長還住附近,可以常常看到董事長,有空再去找他。」廖嘉展說:「我覺得桃米就是有的一種,可以讓大家溝通協調,跟創造機會的可能,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集體英雄所創造出來,一種桃米的價值。如果有一個可能,我是希望在投入地震的這25年來,我都荒廢了筆耕的這個工作,所以我覺得應該好好調整,自己的心境跟作息,看看是不是可以再寫出一些好的作品。」

從地震重災區,走向桃米生態村,縱使天災磨難,人們依舊以無比的勇氣及韌性,在傷癒復元後的大地,找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步調。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