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危機 搶救阿母的話|我的母語消失中系列報導|華視新聞雜誌

127,288 次觀看・1 年前

台北市 / 陳沿佐 採訪/撰稿 盧松佑 鄭至惟 攝影/剪輯

您有多久沒有說母語了呢?您知道平均每兩週,就有一種語言從世界上消失嗎?目前台灣本土語言,包括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族語言,同樣面臨嚴重的世代斷層。像是你我周遭,6到14歲的孩子,每100個僅有7個,會在生活中說台語,顯示連捍衛母語最後的堡壘,「家庭」已經紛紛失守。採訪團隊真實記錄,有的媽媽利用繪本,教孩子說台語,也有年輕客家歌手,堅持以母語創作,自信唱出自己的歌。該如何挽救危在旦夕的台灣本土語言?「我的母語消失中」系列報導,帶您來看。

您的孩子,在什麼樣的語言環境下成長呢,2022年6月華視新聞團隊,真實記錄台灣這座美麗島嶼上,各族群語言急遽消失中。華語很流利英語也不錯,台灣下一代,從小在多語環境下成長,但孩子生活中,台灣本土語言幾乎完全缺席。

家長黃伊萍說:「現在講台語的機會,就是叫阿公、阿嬤,曾祖母、舅舅,對話就沒有了。」黃伊萍說:「我自己本身台語能力還OK,跟自己的長輩是直接講台語。」七年級生伊萍,來自新北市三重本土家庭,台語相當流利,她的孩子們不敵華語強勢環境,「阿母的話」,已經難以理解也無法言語。黃伊萍說:「希望會講,可是如果不會講也沒辦法勉強他。我沒辦法給他們這個環境,因為我跟他們是講國語,所以他們不會,我覺得也是正常的。」

從事台語廣播、教學、新聞播報,超過三十年的台語教師徐榮寅,對台語在半世紀間,迅速邁向衰亡深感痛心。台語教師徐榮寅說:「1950年代之前,長輩他們說的都是台語摻雜一些日語。我們這個世代,經過校園禁止說台語的年代,真的要說正經的台語,1990以後這些年輕人,對台語因為感情沒那麼深,所以就沒那麼想要學台語。

鏡頭來到26公里外的桃園蘆竹區,採訪小組深入另一個客家家庭,直擊台灣本土語言斷層危機,國小五年級的唯謙,正利用假日加強英語能力。孫子廖唯謙說:「英文的部分學校是3堂,每堂課是40分鐘,安親班是4個小時。」

難得祖孫相聚,但客家家庭的這場祖孫對話,卻全程開啟華語模式。記者陳沿佐說:「家庭是傳承母語最重要的地方,但根據客委會2010年到2016年的調查,客家人在家庭中,跟孩子說客語的比例非常低,平均不到兩成,顯見客家話在家庭中,流失問題相當嚴重。我們現在實際做個測試,我們跟小朋友完全講客家話,會發生什麼情形呢?」阿公廖吉龍說:「現在阿公開始跟你們講客家話囉,能夠回答就要用客家話回答,等下吃飯要吃什麼?」面對突如其來的客語,孩子們似懂非懂,阿公只好另出考題。

2022年,客委會公布「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客家民眾客語聽說能力普遍下降。短短五年,聽得懂客語的人口,從64.3%衰退至56.4%減少近一成,能說客語的人口比例,更是從46.8%衰退至38.3%,顯示客語在母語最後的堡壘,家庭正節節敗退。

廖吉龍說:「這個家裡面,變成只有我是講客家話,我們是順著他們年輕人,所以我覺得母語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失了有點可惜。」母語消亡,是看不見的隱形危機,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無一倖免。就連年過40的台灣中生代,語言流失同樣告急。爸爸廖正文說:「基本很簡單的會,吃飽沒?明天會下雨嗎?」

廖正文說:「現在想要教小朋友講客家話,我是沒有辦法的,因為我自己都不太會講。」廖吉龍說:「我的客語能力是百分之百學到了,然後呢,我的小孩這邊剩不到一半,大概剩百分之30,到孫子那邊就等於零了,我覺得這種衰退消失的速度,太可怕了。」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瀕危語言地圖集,全球現存6000多種語言,百分之40約2500種,因年輕人不再使用,面臨滅絕危機。學者分析,使用人口減少,缺乏書寫系統,甚至由英語掀起的全球化浪潮,都是主因。新聞片段(1977.1.11)說:「民國57年,總統蔣公明令實施,國民九年義務教育,更是我們小學生的福音。」

1949年至1987年,台灣經歷長達38年,獨尊華語禁說方言的年代,台灣本土語言被重重桎梏,從此在公開場合銷聲匿跡。新聞片段(1977.12.31)說:「中華民國的國民教育,要培養每一個兒童,成為快快樂樂的好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長期遭受打壓,本土語言活力嚴重衰退。

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語言瀕危程度分級,孩童無法在家中作為母語學習的台語,確定瀕危。客語只限祖父母輩使用,父母不一定會說,陷入嚴重瀕危。部分原住民族語系,則面臨更急迫的傳承危機,甚至已經宣告滅絕。

台灣語文學會會長江敏華說:「根據學者的研究,1976年以後出生的人,在家裡使用華語的比例,已經超越台語了。而且台語的使用人口,是每10年減少10%的速度在流失,根據這個趨勢推估,2015年以後出生的台灣人,台語為最常用的比例,可能只剩下2.3%。過去本土語言被塑造成,是一種低階語言的印象,獨尊國語打壓的不只是本土語言本身,它打壓的是我們使用自己語言,使用自己母語的自信心跟尊榮感。」

72年次的客家歌手邱廉欽,曾是母語失落的一代,如今卻能主持客家廣播節目,侃侃而談。客家歌手邱廉欽說:「我的客家話是撿回來的,雖然我是在竹北長大,但是沒什麼機會可以講客家話,商用客語的部分,我聽得還OK。例如多少錢算我便宜點,還有我媽媽賣的菜我會講、聽得懂,但在生活上對話真的不多。」

回想拾回母語的十年光陰,步步艱辛。邱廉欽說:「我是去找老師學的,有一年很密集,每個禮拜我們在她家附近的便利商店坐下來,喝一杯茶就開始。」邱廉欽說:「一開始最困難的是蛋,雞蛋的蛋「雞卵」。我們會講卵,就變雞卵卵,以前還會笑有客家腔的人好笨好丟臉,高中大家會用這個來嘲笑。」邱廉欽說:「會發現,原來一個族群的文化語言,反而是一種特色。知道自己的特色之後,才會覺得其實我們很珍貴,現在還願意講客家話,真的要給他拍拍手。」

2013年,邱廉欽發行首張客語專輯,專輯收錄的「行過」,深情吐露,對文化流逝的焦慮,不願再當開不了口的世代,年輕人覺醒投入母語復興。歌詞裡的「老屋」,是客家話老家的意思,重拾母語,彷彿讓他找回自己,找到回家的路。邱廉欽說:「有人說,你連客家話都講不好,做什麼客家歌曲。我爸有時候不認同,他說就是因為不會說才去做、才去學。」邱廉欽說:「從客家找到回家的路,我的孩子,我們一起去傳承,傳遞這樣的文化,這樣的客家話,我覺得這個對我來講,非常非常地有意義。」

傳承母語,最好的方式或許是從小學起,老家在雲林台西的護理師陳芸瑛,從小為了跟長輩溝通,自然學會台語。當孩子日漸長大,她才驚覺,女兒只跟自己說華語,讓她決心打造台語家庭,挽救母語。家長陳芸瑛說:「一開始我是買英語的書、CD給他們聽,後來覺得奇怪,他們長大以後,我跟他們說台語,他們也不會主動跟我說台語。我就想姊姊可以畫圖,因為我有在唸故事,我們寫一個故事畫圖之後,我就跟她討論畫的是什麼,她說她要當導遊,她特地寫一個台,她說是代表台灣人講台語。」

陳芸瑛說:「學一個東西,不是說裡面都是台語,這樣可能很無聊。她有興趣畫圖或是看故事書,看故事她有興趣就利用這個機會,她學到知識又學到台語,這樣是最好的。」自己的母語自己救,首先要克服學者最擔憂的「越頭症」,指的是跟長輩或同輩說母語,轉頭卻只跟孩子說華語。

2020年內政部統計,使用台語為主要語言的人口比例,呈現世代差異。65歲以上族群,100人中有65人習慣說台語,但6到14歲的孩子,說台語的人口100人中只有7個,該如何讓孩子願意開口說母語,成為難題。徐榮寅說:「如果我們在家裡,能夠營造一個都是台語的環境,如果孩子用華語說肚子餓要吃東西,你就用台語說,抱歉你說什麼我聽不懂。用這種方式,孩子自然就會在很強烈的環境氣氛下,去說台語。」

陳芸瑛說:「孩子不用擔心他學不會華語,我們讓他知道說,學母語不是為了考試或是跟人競爭,這是我們一個文化。我感覺母語,就是他一輩子都要會的東西,所以我們一直堅持,他就有辦法。」

走過飽受歧視和壓迫的年代,台灣本土語言復興之戰,正有一群人,大聲說自己的語言,自信唱自己的歌。母語,是源自這片土地的美好天籟,願意學、勇敢說,才能一代傳一代,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