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生態保育紀實|守護黑面琵鷺|華視新聞雜誌

50,105 次觀看・1 年前

台南市 /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您知道 完成一部紀錄片,要花多久的時間 嗎 ?資深生態攝影師梁皆得,以30年時間,用影像記錄黑面琵鷺的故事。他跟著人稱黑琵先生的攝影家王徵吉,除了台灣,也前往日本、韓國、大陸, 拍攝記錄 黑面琵鷺的棲地。台灣,目前是全球最主要的黑面琵鷺度冬棲地。紀錄片中,有關心黑面琵鷺的學者、攝影家,在保育路上的心得分享,也有難得一見,黑琵產卵繁殖下一代的珍貴影像。從1992年,台南七股發現一隻黑面琵鷺被槍殺的新聞事件開始,30年來這群無名英雄,如何默默努力,關心與守護黑面琵鷺,跟著鏡頭一起了解。

紀錄片 《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1980年代中期,台南的鳥友在七股,發現100多隻黑面琵鷺的蹤跡,在那個年代,黑面琵鷺的總數相當稀少,是瀕臨滅絕的鳥類。將近30年來,關於黑面琵鷺的保育,背後當然還有更多的角色,各自用他們的語調和歲月痕跡,訴說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跟著紀錄片導演梁皆得,這天我們一起前往七股,與「黑琵先生」王徵吉碰面,這兩人有個共同點,過去他們都花了30年時間,用照片和影像記錄黑面琵鷺。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說:「前面這個是第一賞鳥台,現在是台江國家公園的,一個賞鳥解說站,我們要去第二賞鳥台,王大哥在那邊等我們。」

台南七股,嘉義布袋的魚塭溼地,是黑面琵鷺在台灣度冬,可能聚集出沒的區域。紀錄片 《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台南七股的漁民們,稱呼這種鳥為「喇杯」,「喇杯」指的是牠覓食的樣子,「喇」一下「杯」一下,因為有著像琵琶一樣的嘴,以及黑色的臉頰,一般人很容易,在鳥群中辨認出來。黑面琵鷺分布在東亞沿海一帶,是一種遷移性的候鳥,每年有超過一半的數量,選擇在台灣棲息。」

王徵吉在賞鳥亭,巧遇一個外國家庭,他一如往常,迫不及待和愛鳥民眾,分享自己的攝影作品。黑琵先生王徵吉說:「牠會跳舞,舞動很漂亮,黑面琵鷺這個叫繁殖羽,就是要結婚了,所以就有這種金黃色的頭髮。我1992年,因為在台灣發現黑面琵鷺,報社派我來跑這個新聞。」

30年前的槍擊事件,讓他接下來的人生,和黑面琵鷺密不可分。新聞片段(1992.11.30)說:「被全世界列為,稀有珍禽的黑面琵鷺,竟然遭到民眾持槍射殺。」新聞片段(1992.11.30)說:「從死亡的黑面琵鷺X光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彈痕。」

王徵吉說:「這些鳥飛來台灣,沒事為什麼我們會拿槍射牠,我會拍照,不如將黑面琵鷺的美,一張一張拍下來,撩下去我來專心拍黑面琵鷺。」

紀錄片導演梁皆得,以影像記錄這群默默守護黑琵,長達30年的無名英雄。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說:「我們那時候就知道,王大哥開始在拍黑面琵鷺,除了在台灣拍之外,其他的度冬區,像香港、日本、韓國的濟州島,還有牠的繁殖區他都去過。所以我那時候就有個構想,想說我也想拍一個,世界版的黑面琵鷺(紀錄片)。」

梁皆得說:「天氣不是很好,因為現在比較晚了,有點水氣有點熱擾,晨昏的時候還有晚上,是牠的覓食高峰。我們是朝九晚五,牠們是朝五晚九,牠們可能是,我們人要上班的時間,牠們就要回去休息。」

當年王徵吉辭去報社記者工作,用鏡頭記錄在他眼中,跟隨四季千變萬化,唯美風姿綽約的黑琵身影。王徵吉說:「這個瀕危物種,在我的想法上,不是要打牠下來吃飯加補品,人家說野性動物比較補,我講錯了嗎哈哈。想把黑琵美美的一面,把牠拍下來,藉著我的作品,然後把它分享,我常會辦展覽辦演講。」

王徵吉說:「我常常笑說自己有夠笨,一隻鳥要拍27年,台灣有658種鳥類,要這樣算起來,我要活到一千多歲,不然會拍不完。」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最近幾年,王徵吉也拍攝到許多的亞成鳥,有築巢以及類似交配的行為。」

王徵吉說:「2015年我在台南土城溪南,那一帶有看到黑面琵鷺在交配,難道黑琵想來台灣,生MIT(台灣製造)的小寶寶。」梁皆得說:「現在因為光電的開發,可能就會危害到牠的棲息地,牠食物的來源,其實我們想要探討的是這些問題。」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近年來政府鼓勵發展再生能源,布袋地區有大片的鹽田溼地,已經逐步規劃設置太陽能光電廠。」梁皆得說:「十幾年前,七股保護區,最多曾經有將近,上千隻的黑面琵鷺棲息在那邊。」王徵吉說:「30年前,全世界不超過300隻,現在6000多隻,族群越多棲地越少,一定影響。」

梁皆得說:「牠非常喜歡我們台灣,全世界超過一半的黑面琵鷺,都在我們台灣度冬,最重要的就是棲地,我們希望大家可以重視,牠喜歡的這些棲地,因為有棲地牠就會來。」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布袋八區在設置太陽能板之後,原本豐富的生態消失殆盡,讓人痛心。」

縱使紀錄片已經拍攝完成,梁皆得和王徵吉仍一如往常,在台南嘉義一帶的溼地走動,過去30年與黑琵為伍,一起留下的生命歷程,還在持續記錄。梁皆得說:「這個地方開車拍最方便,人如果出去的時候,有時候牠就會被嚇跑。」

不驚嚇 不打擾,他們經常在車上以長鏡頭,探索對岸的一舉一動,偶爾落空,也是生態攝影家的日常。梁皆得說:「鰲鼓溼地,其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地方,昨天去看到的都很少,風大鳥就比較不覓食,牠就會躲在比較靠近樹林的旁邊躲風。」

記者李婉婷說:「從過去黑面琵鷺,聚集數量最多的台南七股往北前進,過去30年來,紀錄片導演梁皆得,以及人稱黑琵先生的王徵吉,經常沿著南台灣的溪流河川還有溼地,找尋黑面琵鷺,並逐年留下珍貴的影像紀錄。」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早在2002年12月,在七股就發生因為寒流發威,造成魚類暴斃,而爆發了大規模的,黑面琵鷺的中毒事件。」新聞片段(2002.12.11)說:「先前一度傳出,黑面琵鷺死亡的原因,就是因為誤吃含有氰酸鉀或者是有機磷的魚,因此而中毒身亡。」

王徵吉說:「搶一秒鐘就救一條命,牠沒辦法走,因為翅膀軟弱無力,所以就趕快下去搶救,把牠抱上來一共抱了10幾隻,有的一下去看已經死了。」梁皆得說:「這裡大概有200隻,這群是我們今天看到最大群,這個地方是在我們影片裡面,有講到的那隻受傷的T69,當年被搶救的地方。」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2015年台南再度發生,肉毒桿菌中毒事件,其中有6隻經過救援順利康復,並且被繫放,編號T69就是其中一位幸運兒。」

梁皆得說:「牠(T69)已經連續大概6-7年,每年往返大連跟土城,在這個地方棲息。」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這是當年T69在庄河口,被大陸朋友拍到的畫面。2019年的冬天王徵吉發現T69,在台南土城的一處魚塭出現,即使大雨下個不停,他仍然一大早就趕過來耐心守候。」

記者徐森城VS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說:「(梁導你要帶我們去哪),帶你去我工作的地方,我平常就在一個工作室裡面工作。」30年的影像紀錄,膠片轉化為數位,守護黑面琵鷺,紀錄片的剪輯工作,最終在這裡完成。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春天是苦楝花盛開的時候,一群黑面琵鷺在苦楝樹上棲息,王徵吉也來到這裡,拍攝這難得一見的畫面。」梁皆得說:「黑面琵鷺會停在苦楝花樹上,其實這個也是比較特殊的。因為我們通常看到,黑面琵鷺停棲的地方,不是在魚塭或都是在水邊,可是牠會上樹,牠很少上樹,像這些苦楝花搭配黑面琵鷺,其實看起來滿漂亮的。」

如果說1992年的槍擊事件,是個令人心痛的起點,那麼接下來30年,不時往返棲地的所有努力,只為了真實記錄黑面琵鷺。王徵吉說:「那個地方,我第一次上去的時候嚇了一跳,竟然有150對。」王徵吉說:「牠把翅膀微微地張開,以免這個蛋曬得太熟了,就等於一半有熟一半沒熱。」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 》授權說:「配對的鳥會共築愛巢,打理新家。」不只在北方棲地,2020年王徵吉在台灣,捕捉到黑面琵鷺,繁衍下一代的珍貴影像紀錄。王徵吉(2020.3.13)說:「台南的鯤鯓,竟然發現到黑面琵鷺站在樹上,有交配的行為,等於是首次發現。」

梁皆得說:「這段是在布袋八區,黑面琵鷺本來棲息在這邊,但是我想,以後看到這個畫面,大家應該都可以有一些回憶,因為當地就是有這麼好的生態。」

與黑面琵鷺共同走過的歲月,有驚喜也伴隨失落,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黑琵的故事,下一個30年還會繼續。王徵吉說:「我決定站起來,祂也一直在天上幫助我,認識梁導之外,還有好多的攝影友們,讓我可以完成對黑琵的執著。」梁皆得說:「希望以後,環境會越來越好,讓黑面琵鷺,有足夠的環境可以棲息。」

王徵吉說:「希望梁導繼續加油,繼續頭殼壞去。」梁皆得說:「生態保育,原本就是一場漫長的超級馬拉松,即使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不分國度的黑琵朋友們,仍然必須在各種條件限制下,守護並改善現有的棲地資源。」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