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24週年】中橫療傷路|華視新聞雜誌

98,173 次觀看・7 個月前

南投縣 / 陳沿佐 採訪/撰稿 邱勇賓 攝影/剪輯

921地震24週年系列報導,今天採訪團隊,要帶您重返台灣的中部橫貫公路。1960年完工通車的中橫,貫穿中央山脈,曾有一萬多人參與這項艱鉅工程,甚至犧牲了200多人的寶貴生命。但1999年,921大地震,震碎了人定勝天的思維,也讓中橫從此變色,災後,很多路段完全被土石埋沒,甚至整段路基流失。尤其從上谷關到德基這段長25公里的道路,因為地質破碎,迄今仍然封閉,只開放當地居民出入便道。歷經24年的休養生息,政府評估,中橫的地質,在2025年會進入「安定期」,屆時重建工程可望啟動,但也有地質和生態學家,對中橫復建始終持保留態度。在居民期待,和大自然挑戰的拉扯下,中橫究竟該走向什麼樣的未來?來看資深記者陳沿佐、邱勇賓前進第一線的深度報導。

新聞片段(1999.9)說:「在前往中橫的途中,我們的目光實在無法離開,這一大片光禿禿的山頭。」新聞片段(1999.9)說:「山崩地裂山被鑿空,大地震後的大量落石,將中橫切割得支離破碎。」

中橫公路養護廠商林壽昌說:「921剛發生完了以後,那時候的所謂的中橫,事實上是有如人間煉獄啊,因為所有的道路全部都崩毀。」新聞片段(1999.10)說:「國軍直升機沿著溪谷,再度向中橫山區,坍落的谷關到德基路段飛行,沿途看到的,還是不斷從山頂掉落的土石。」

交通部公路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主任工程司呂正安說:「921的時候,曾經這個路段是全部斷掉,甚至他們要進來搶修的時候,需要在車子上面再擺一個彈簧墊,因為那個每天都在落石。新聞片段(2000.5)說:「餘震又來了,突如其來的落石,還是讓公路局,硬生生又折損一部運輸人員的廂型車。」

呂正安說:「921隔年,還有一個非常大的餘震叫0517,那忽然間一個石頭就掉下來,同仁被砸中當場就死亡,同仁全部都在工務段前面跟他致敬,說你的任務已經結束了,也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個悲壯的故事。」

921大地震,重創中橫公路,當時多座隧道坍塌,134處路面受創,超過80%邊坡毀損。24年過去,仍有部分路段尚未修復,無法通行。記者陳沿佐說:「我現在所在位置,就是在中橫公路的青山上線,這條路從921地震之後,就一直中斷至今。那現況如何呢,我們現在就跟著,公路總局的工程人員實地探勘。」

呂正安說:「其實你們看到這個路基還在,其實很多段是斷得滿嚴重的,所以有時候踏勘不曉得狀況,以為這個路還不錯,護欄修一修就好了,其實這裡面斷點還滿多的。」跨越滿地碎石,穿過茂密芒草,採訪小組跟隨公路局人員,揭開中橫公路青山上線,塵封24年的神 祕 面紗。

持續前行,路面更加崎嶇,前方一處巨大土石瀑,阻斷眾人去路。呂正安說:「目前是在中橫青山上線,接近德基端往前,大概300米的一個崩塌點,那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實上線經過了那麽多年,其實它還是一直在崩。其實早先這個地方,我們曾經有清淤過,但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石頭又硬又亮的,這些是比較新鮮的,是最近才剛掉下來的。」

這處路段,早在開鑿之初,就以地勢險峻聞名,地震後搶修,更是難上加難。呂正安說:「上面都是大概是岩盤,但是路基大概剩4米多,如果要恢復,大概5米半左右的空間,勢必你要往山側挖,但往山側挖可能會影響它的坡腳,又讓上邊坡更不穩定,要往外空間也很有限。」

前方無法通行,我們只能循著原路退出,青山上線,曾是中橫公路,谷關通往德基方向的交通要道,如今卻隱沒在荒煙蔓草間,再也無人造訪。世紀大震重創中橫,在大地留下一道道醒目傷疤。

陳沿佐說:「921大地震,造成中橫公路6.3公里處受創嚴重,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時隔24年,中橫公路的地質還是相當地不穩定,有部分的隧道,還是幾乎被碎石整個掩埋。」

交通部公路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谷關工務段段長張裕閔說:「6.3K那個地方滿特殊,它是一個比較不一樣的地質構造,它到從以前到現在,崩塌從來沒有停過。」呂正安說:「早期他們是送郵件,德基下來的由谷關上去的,會在這邊會合打個招呼,那有個時候打個招呼說早安,完了以後對方可能就被石頭打掉了,所以這個早安斷崖,聽前輩講有這樣一個軼聞。」

大量土石,沿著陡峭山壁直衝而下,巨大撞擊力,連支撐隧道堅固的鋼筋水泥也扭曲變形。張裕閔說:「101年開始搶通以後,有好幾次被大石頭打到砸到,讓我們的鋼支堡也毀掉,所以我們鋼支堡,大概一到兩年,就要把壞掉地方修復換掉。」

明隧道,是工程人員避免土石傷人,維持公路通行的因應對策,但人類始終難以和大自然對抗。

呂正安說:「目前我們在中橫便道的14K,那可以看到我身後,有兩個顏色的明隧道群,紅色的跟中間的部分,是101年便道搶通計畫,97年到101年完成的時候做的,做完之後可以看到,它整個邊坡上是一個很大的裸坡,這個裸坡其實一直在崩塌,它崩塌之後會往明隧道兩邊擴大,會影響我們在裡面通行的人的安全。」

近年中橫,平均每年每公里落石仍高達9次,公路局陸續在青山路段,興建8座明隧道,形成壯觀的隧道群,無聲見證人類與天災拚搏的無奈與勇氣。

新聞片段(1977.2.20)說:「中部橫貫公路,是我國聞名於世界的風景區。」興建於1956年,中橫公路全長近190公里,東起東勢,西至花蓮,是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第一代築路人,靠著一支十字鎬、一把畚箕,開創「人定勝天」的工程奇蹟。

呂正安說:「榮民弟兄,在這個山壁之間在施工,有的人要垂繩子拉下去點引信,點下去有時候人來不及,拉上來之後剩半截被炸掉了,所以這條路有一個名稱叫釀碧之路,釀就是醞釀的釀,碧就是碧血的碧。」

1960年5月,由路工血淚打造的中橫公路宣告通車,施工期間共折損225名開路工人,平均每開拓1公里,就有1人犧牲寶貴性命。縱橫台灣一甲子,中橫公路串起交通的便捷,產業繁榮,以及無數家庭的溫飽,30年前,從老家苗栗來到梨山打拚的果農陳嶸樂,便是其中之一。

梨山果農陳嶸樂說:「我是大概民國76年77年78年,這3年都來這邊打工,就是高中時期,退伍大概83年間。有一次回梨山旅遊的時候發現,喜歡上這邊的藍天白雲,所以就毅然決然就來這邊,剛開始來是先給人家做工,然後再存點錢租地。」

樹梢結實累累,這些年來,陳大哥種過蔬菜也種高山水果,靠著1甲半的山林,撐起一家生計。陳嶸樂說:「辛苦的部分,像交通,之前我們採桃子大概就5天,宜蘭路不通,中橫也不通,合歡山那邊台14甲也不通,你採了也是沒用啊倒掉啊。」

水果經過分級、包裝,主要通路,是遠在140公里外的員林果菜市場。受到交通阻隔,肥料、包材及運費逐年增加,農民收入卻相對減少。陳嶸樂說:「我覺得以前的中橫,就是有那種很甜美的回憶,路壞了為什麽不修啊,路壞了本來就應該修的啊,以前工業機具沒有那麽發達都能修,為什麽現在不修啊。」

陳沿佐說:「每年的9月是新世紀水梨的產季,現在在我眼前這一箱箱,全是農民辛苦耕種的心血,但自從921地震之後中橫公路中斷,梨山的農產品運銷也成為難題。」

沿著山路蜿蜒前行,33歲的貨運業者吳宗學,跟著爸爸,挨家挨戶到果園收貨。梨山貨運業者吳宗學說:「最辛苦可能就日夜顛倒,然後有管制的時間,趕不到就走合歡山,可能差兩個小時,司機就會比較累。」

67歲的吳建枝,農民們都叫他阿枝伯,40多年前,他跟著舅舅來到梨山跑貨運,見證中橫風光一時,地震後繁華落盡。梨山貨運業者吳建枝說:「中橫就是被地震弄掉了啊,(地震後)中橫給我們居民通車的時候,第一台車就我跑,開起來很恐怖,整個山光光的,整路都是石頭,我自己一個人開得怕得要死。」

整個大梨山地區,高山農業及貨運業者,沿著中橫公路相生相依,這條公路,通或不通,攸關他們的未來與生計。吳宗學說:「上一個颱風,中橫南投那裡很嚴重,然後走谷關也封路,我們大家都走宜蘭,宜蘭出去,油錢可能就要多一倍吧。」

在梨山跑貨運,靠著是體力活,更得準時,下午4點,吳宗學加快腳步,前往中橫管制口報到。吳宗學說:「因為他只放行4點半,最晚到45分,假如是超過時間的話就不能走了,我們就要掉頭。」

陳沿佐說:「中橫公路台8臨37線,每天只有3個時段開放通行,分別是早上7點中午12點,以及下午的4點半。現在正好是下午4點半的開放時間,我們看到有許多車輛,正要通過這個管制口,但想要從這裡經過的民眾,還必須要有一個特殊身分。」

車陣中,管制人員一一核對身分,除了當地居民、業者及工程人員,其他一律通通不准放行。儘管山路崎嶇,居民們仍奮力闖出一條活路,近年交通不便,遊客銳減,梨山觀光業也備受衝擊。

地震後,梨山榮民第二代高朱強森,回到家鄉當起導遊,事業卻面臨難題。梨山觀光業者高朱強森說:「像我父親跟著公路一路進來,他民國100年過世的,他就講等不到路通。」高朱強森說:「我們所接駁的每一位客人,參加我們旅遊導覽第一句話,好遠啊遠得要命,下次不會再來。那我請問一下各位,我們要有幾個下次不來的人,我們要做到什麽時候?永遠都做第一個客人,也是最後一次的客人。」

居民期盼續建中橫,為當地產業帶來一線生機,但中橫全面開放,究竟可不可行?交通部表示,目前已將三大續建方案,送交國發會審議。方案一,採台8線臨37線雙向通行方案,預計新建7座橋梁、8座隧道,工期較短,總經費約193億元;方案二,中橫上下線配對通行,需新建10座橋梁、11座隧道,工程經費202億元;方案三,採取長隧道雙向通行方案,避開邊坡,新建3座橋梁、11座隧道,減少道路坍方風險,但工程經費幾乎加倍,高達408億元。

呂正安說:「評估起來之後,是以第一個方案是最為可行,比較危險的路段,我們都把它避開。比如說較彎的地方,那個地方可能有落石或者水流攻擊,那我們就用橋梁把它跨過去,之後再接隧道,透過短橋短隧道,把比較危險的路段避開,來提升整體通行安全。」

儘管交通部預估,2025年中橫地貌將進入 安 定期,但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陳文山仍提出警告。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陳文山說:「這是中橫就沿這樣走,像這個沒有草沒有植被的地方,就是一直在崩塌,大面積的地崩塌下來。」

透過衛星空照圖實際比對,中橫德基路段,近年崩塌不斷,顯示地質依舊脆弱不穩定。陳文山說:「中橫這個地質上來講,很多的一些變質砂岩,組構成的一個山脈。變質砂岩是很脆性的石頭,整個中橫公路到整個山頂上,將近幾百公尺,上千公尺的山坡是不穩定的,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去整治它。」

歷史上,總是傷痕累累的中橫公路,如何牽動大梨山地區產業的未來?下一步又該邁向何方?<<<台中市和平區區民代表羅進玉說:「梨山地區目前的產值超過40億,偏遠山區要是沒這條路,根本就沒有梨山啦。以前的人一鋤頭一畚箕,都把它掘開了,為什麼科技那麽地進步,政府沒有辦法去修復它嗎。」

陳文山說:「我們認為說,如果你只是要用在沿用舊有的道路做一些整治,我們覺得不建議。」陳融樂說:「對農業的影響,簡單來講就是運輸業不發達,運費可能多了大概30%左右,我還是覺得我支持續建。」

陳文山說:「如果用長隧道,第一個我們技術上有沒有辦法克服,而且經費我認為可能要上千億以上,所以我個人是不建議它這樣做,因為這條路線也沒有它的經濟效益。」高朱強森說:「這條道路真的很重要,我們雖然講災害災害,百年難得一見的地震,那請問我們下一個百年是哪一年,我們還要再等嗎。」

中橫公路,曾是台灣工程界的驕傲,如今卻被遺忘在山林間,淪為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疤。面對大自然,人類必須學會謙卑,走過天災,才能迎向微光。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