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avatar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24人追蹤中
華視新聞雜誌collection(TV排播使用)
【眷村進行式】再見捌捌陸 原貌重現將軍宅|華視新聞雜誌
33 次觀看・4 天前

高雄市 / 游凱茹 採訪/撰稿 梅志銓 攝影/剪輯

說到眷村,我們聊歲月與回憶,感受濃厚的人情味,但要如何將以往的居住文化特色延續,和現代大眾連結呢?高雄市左營區,過去擁有全台規模最大的海軍眷村,1996年,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通過施行後,原眷戶陸續搬遷到新建大樓,使得近500多戶的老舊眷舍,一夕間成為閒置空間。2014年,市府推動「以住代護計畫」,開放一般民眾申請,透過修繕成為住戶,不只讓老屋重獲新生,也同步開啟他們的眷村生活模式。除此之外,保留部分建築物,以「再見捌捌陸」為名的眷村文化園區,讓過去的將軍宅院,以原汁原味的舊家具、文物,娓娓細說歷史。今天的眷村進行式系列報導,要帶您繼續前進「再見捌捌陸,帶您了解老舊眷村重生的故事。

很想很想這一步踩上石階,就這麼跨越圍牆,回 到 那個還住在眷村裡的歲月。記者游凱茹VS.左營海軍眷村原住戶馬湘陵說:「(你剛說這個廚房是),對這是廚房,這是我爸媽以前的,我們家以前的廚房,它門已經改了窗戶也改了,但是這個院子造型都還在,(所以它格局幾乎沒有變嗎),沒有變,它只是把窗子(框)稍微改了,裝修了一下,它的屋頂都還是一樣的。」

即便隔著圍牆,瞭望記憶中的家,從廚房飯廳再到屋頂院子,一一細數改變的一切。左營海軍眷村原住戶馬湘陵說:「久了以後它(油漆)會變這樣子,就是一段時間它會糊一糊,糊一下,久了以後它又脫落了。」

眷村老家的存在,對73歲的馬湘陵來說,不僅僅是歲月印記,更有對逝去至親的念想。馬湘陵說:「我都是幾乎從這邊過去,我就喊,爸我要去買菜囉,就跟我爸喊一下。我心裡就想著,我爸爸一直住在這裡,還是在這裡面看著我們,保護著我們,所以一想到爸爸心裡就會很感傷很難過。」馬湘陵說:「爸爸是民國17年的,走了11年了。」

馬湘陵的爸爸是海軍士官長,她自己是海軍第二造船廠雇員,先生是海軍少將。1980年住進左營海軍眷村,直到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通過,2011年才搬到國防部改建的大樓裡。馬湘陵說:「這個眷村對我們來說是很喜歡的,非常非常的喜歡,很懷念捨不得。」

如今現代式大樓與眷村 比鄰 ,新舊對比強烈,她認為眷村歷史不能 抹煞 ,幸好大片舊眷舍,躲過拆除命運得到重生機會。2010年高雄市府將左營海軍眷村中,保存情況較好的,明德新村、建業新村,登錄為文化景觀,其中明德新村52棟眷舍,構築成全台最大的眷村文化園區。

記者游凱茹說:「台灣眷村文化園區,以「再見捌捌陸」為名,為什麼是捌捌陸呢,因為民國94年的時候,國防部統計,全國列管的眷村共有886個,高雄縣市合併之後,擁有陸海空三軍眷村,近90公頃的眷村文化景觀,規模全國第一。」

再見捌捌陸園區營運統籌周治東說:「岡山地區主要是空軍的眷村,那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海軍明德新村,那陸軍鳳山黃埔新村,現在總共保留13個眷村,讓它轉型活化。」

再見捌捌陸所在的明德新村,日治時代興建時,是日本海軍高階軍官宿舍,每戶平均250坪。國民政府遷台後眷舍大多分配給海軍將軍居住,過去4位參謀總長,7位海軍總司令,曾經住在這裡,是名符其實的將軍村,開箱將軍宅,如今是園區導覽特色之一。

游凱茹說:「來到眷村文化園區,第一步會看到鞋屋,我們要換鞋,就像自己的家一樣。穿什麼鞋呢,就是要穿這個藍白拖,體驗眷村生活。」

既然是海軍將軍宅,陳列一套白色軍服,自然是標配,至於明德新村的眷村媽媽,因為先生官階較高,平日穿著格外講究。周治東說:「這間就是眷村媽媽的旗袍,因為旗袍是中國最傳統,非常正式的服裝,所以眷村媽媽她們幾乎比較正式場合,都會穿旗袍。」沒辦法當個海上英雄穿軍服,當個將軍夫人穿上旗袍,園區準備了幾套眷村媽媽平時裝扮,供參觀者免費體驗。

周治東說:「這一間是他原來的客廳,我們原貌重現,他的沙發、電視、收音機等等。像沙發這個墊子,都是眷村媽媽用手鉤出來的,都是手工的,所以我們盡量保持原貌。你看牆上那個月曆都是1964年的,可能比很多人的年齡都大,所以我們特別地保留下來。」

轉盤電話舊式收音機,將軍家一樣樣復古老物件,拼湊著過往生活樣貌。周治東說:「那時候家庭稍微環境好一點的,才會有這個唱片機。一般環境大家娛樂很少,幾乎都不會有這個東西。」

周治東說:「它(眷村)是一個很特殊的時空背景所產生的,我們希望把這段歷史留住,尤其現在眷村都要慢慢拆掉,怕人們慢慢會遺忘或者輕忽掉,我們希望透過眷村文物的蒐整,能夠展現眷村文化的精神層面。我個人認為,眷村文化的精華所在就是眷村的情感,當時我們住在眷村,因為他們是從大陸來台灣,親人都在大陸,他集中住在眷村裡面,大家就互相照顧互相幫忙。」

再見捌捌陸,如實呈現當年眷村,如果光參觀當一日眷戶不夠,那就真的住進來吧。在建業新村近500多戶的眷舍,眷改後一度荒廢無人居,2014年「以住代護」計畫,讓一般民眾透過申請修繕老屋,成為眷村新主人。

以住代護成員王依雯說:「我們幾乎是保留它原始的狀態,但是我們有把整個地板打掉重修。像這個棋盤桌是當初來的時候就有了,可是是廢棄物擺在旁邊,我一來就看到它,然後我就想說,之後如果住在這裡的話,我一定要保留這個這個棋盤桌。」

現在對比當時原屋況,可見修繕是一項大工程,房子要修到能住,該保留的老味道也要留下來才是挑戰。

王依雯說:「我們天花板也是整個重建,然後是用一樣的顏色,我希望可以恢復到我看到它那個時候的樣子。我們可以看上面,這是原始的黑玻璃,我天花板重做之後,我有請他保留下來這個黑玻璃。廚房是保留原始的狀態,原始就是長這樣的,但是沒有門的就補門,像這個窗戶也是,沒有窗的就補窗。你在這樣的空間做飯的話,會有一種好像回到以前,就是以前人那種在煮飯的感覺。」

王依雯說:「這間當初屋況是很糟糕,應該說我們那一批裡面最糟糕的一間,看起來太像鬼屋了,他說你們怎麼會想要申請。結果最後我們整個修完,請他們來,他們就說看到修成這樣也會想要住。就是你沒有修之前,你也不知道它修完之後會長什麼樣子。」

王依雯是教傳統音樂的老師,先生是海軍士官長,當初申請第一批以住代護,目的是要當結婚新房。市府補助100萬,修完雖然還追加100多萬預算,但住進來後,眷村生活,屋子與人之間的情感無價。

王依雯說:「可以跟鄰居敦親睦鄰,就是矮矮的圍牆,什麼東西沒有,鄰居會從後院拿給你,他就可能種了什麼菜就拿給我,我種的番茄拿給他,然後就是直接相約後院,這種感覺現在在一般的大樓或是獨棟的很少。」

以住代護從2014年推行10年,3.0版的新眷戶為村子帶來生機。以住代護成員許丞綱說:「照片裡面那一個屋子的屋頂,它一來的時候就破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洞,本來想說我只要修復這一塊就好,結果發現這一塊修好之後,旁邊又有問題,我們就要一直修一直修。」

許丞綱職業是設計師,他和一群朋友想經營派對包場生意,讓更多喜歡老屋的人,一起來共享這個空間。許丞綱說:「它會有一些剝落,就是可能我們震動它就會掉一些屑屑下來,也是還滿困擾的,我們又不能去完全破壞到它,所以我們還滿辛苦去把它完成下來。」

編竹夾泥牆,是早年眷村常用 的 傳統建築工法,竹編的 鏤 空骨架,中間填充泥巴或泥漿,時間一久容易剝落難以保存。至於逃過蟲蛀的屋頂,僅存的木作橫梁,又是日式特有 的 榫接技法。

許丞綱說:「我們去對它原本的孔洞,因為它其實都有舊的孔洞,去接這個木作的橫梁。」許丞綱說:「當作是練功然後也順便學習,而且真的是沒有看過一些工法,根本(外面)看不到,都是廠商提示說,這個是有一些日式老眷村的做法,我們可以試著去參考做做看。」

邊摸索邊重建,老舊眷舍華麗轉身,人文情感得以留存,繼續延續生命力。許丞綱說:「眷村的話它就是有一個老味道在,我們可以延續這個老味道,把它傳承下去。」

走過純樸的有情歲月,再見捌捌陸以創生為名,與現代潮流共存修舊如舊,迎向眷村新生。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