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 建議改用 Google Chrome, Firefox, Microsoft Edge 以獲得最佳瀏覽經驗!
首頁
信箱
新聞
股市
氣象
運動
Yahoo TV
App下載
購物中心
商城
拍賣
更多
Yahoo奇摩
搜尋
影音搜尋
登入
信箱
首頁
直播
Yahoo 自製
熱門必看
娛樂
創作者
運動
動漫
遊戲電競
美食料理
電影
生活育樂
新聞
有線電視
特別企畫
時尚美妝
追蹤頻道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追蹤
影片資訊
Facebook
Line
綠能進行式|農電共生|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
3,053
次觀看
.6 天前
台北市 /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農電共生可行嗎?近年來,政府推動太陽光電,在農村引發了許多「假種田、真種電」的爭議。但反過來思考,若能落實以農為本,綠能加值,是否能為農民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呢?採訪團隊實地走訪雲林縣,發現有光電業者,展開實驗性質的養雞、種香菇;或是,有農民在畜牧場屋頂架設太陽能板,使得售電成為本業之外的另一項收入。另外,農業灌溉溝渠也可以發展小型的水力發電,與環境共好的綠能進行式,一起來看。陽光折射下的太陽能板,自然界悄悄運作的一切,是能源轉換的關鍵。屋頂太陽能板種電,屋裡農場栽種香菇,雙管齊下各自發展,農電共生毫無違和。太陽能光電業者蔡宗融說:「本來是用直立式的種植,所以長就只有這個地方長香菇,橫著放可以整個菌棒全部都有香菇。台灣最缺乏的就是土地面積,在人的高度手拿得到的地方,我們就把它鋪設香菇。」香菇品質的控制,來自恆溫恆溼設備,層架式種植突破傳統,土地結合農業與光電,能源產生與糧食生產,各自發展行不悖。蔡宗融說:「這個香菇差不多有八分滿,剛好含著你的手指這個階段,七到八分滿是最好吃的。」記者李婉婷說:「光電廠下的農業活動,農電共生的實際操作,運用環控設備,加上層架式的栽培方式,和過去種植方式相比較,香菇的產量會多上四倍。」蔡宗融說:「當初太陽光電要建置,是依(饋)線來找地,這裡有饋線了,才能找那個地。」現任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2009年開始投入太陽能產業,目前打造150個光電案場,台灣邁向農牧經濟的綠電操作模式。目標2025年太陽光電要達到20GW,也就是250億度電的生產目標。蔡宗融說:「一個太陽光電1MW,投資將近五千萬左右,台灣未來要做20GW,要花將近一兆。即使有饋線、有資金,但在土地的取得是台灣最匱乏的地方。從以前推行太陽光電到現在,完成了8.1GW左右,屋頂上該做的差不多有七、八成,已經拿出來做了,未來12GW,就是地面型要決勝負。」蔡宗融以光電業者,實際參與農業操作,他想改變過去,光電發展即是與農民爭地的既定印象,在屋頂種電、屋下種田的格局,發現農業與綠電並存的最佳模式,找出相互得利的極大值。蔡宗融說:「選擇最好的雞的品種,牠所生的蛋像翡翠一樣,就是綠色的。」實驗性質的小型太陽能電廠,除了啟動香菇選項,飼養白羽青殼烏骨雞,蛋雞有效生產高經濟價值的雞蛋,單顆售價30元。蔡宗融說:「試養階段沒有經濟規模,所以成本都很高。」蔡宗融說:「飼料減低以後,成本就會降低。」牧場工作人員許倚華說:「這是牠們飯前的水果木瓜,咕咕咕來吃木瓜。這些飼料要給雞吃的,每天都餵,加了香菇跟鹿角靈芝。」蔡宗融說:「台灣有80幾萬公頃的農地,如果能找到農電共生的案場,也可以解決糧食的問題,又解決光電問題。」畜牧公司組長洪毓志說:「現在要餵產房的母豬飼料,我們會看牠吃的狀況,給牠應該要吃的飼料,再幫牠,補充一些營養品。」洪毓志說:「肚子如果飽飽的,代表媽媽的奶是足夠的,或是摸牠的背部、看牠的毛色,然後看牠背部脂肪肌肉厚度是不是夠。」位在雲林大埤,企業化經營的豬舍,業者在2011年以實驗牧場挑戰市場,養豬業的考驗,依舊是空汙、廢水,這些由環保議題,設下的隱形天花板。畜牧公司副總林陽山說:「這邊的水簾就是豬的冷氣房,通常可以跟室外溫度差3到5度以上。」林陽山說:「小豬怕冷大豬怕熱,這邊的豬都比較大隻了,這邊的比較大,這邊是幼稚園的部分。」記者李婉婷說:「太陽能板在豬舍的應用,除了可以產生電力之外,對整個牧場的運作,也會降低生產成本。」林陽山說:「太陽曝曬的溫度會降低,所以等於裡面調節,能量就不用那麼多,太陽能板大概可以降溫3到5度。我們之前492KW的時候,一個月大概有兩萬多的售電回饋。我們不是太陽能業者,不是專業,包括維護設施我們都不懂,所以那時候考慮是用租賃的方式,可以農電共生也可以養豬。」太陽能板產生的電力,伏特瓦數一目瞭然,運用AI監控智慧養豬,也是農業革命邁向綠色生產的關鍵。畜牧公司董事長吳昆民說:「資源可以再重複利用,當我們的環境更好的時候,某種程度是可以節省能源的。我們當初考慮的其實不是太陽能發電,而是它可以降低豬舍溫度。」科技加入農漁牧,善用屋頂空間,資源絲毫不浪費。吳昆民說:「我們的屋頂都有太陽能板,這裡我們有儲能,在離峰的時間先儲冰預留冷氣,白天可以使用,這樣就不用那麼多的能量。我們往上發展做太陽能,可以幫助多元能源,對大家來講都是好事。很重要的一點是,怎麼樣把廢水跟養豬或養雞的排泄物,變成有效的資源,找出一個讓養豬產業可以永續的方法。除了要多元能源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台灣的畜牧產業,變成一個大家不要排斥的產業,不然台灣的豬肉、雞肉要從何而來。」2022年第一季,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為7.67%。依據經濟部資料,2025年預估數字為15.27%,距離20%的達標之路還很漫長。吳昆民說:「我們的概念就是,與其丟在那邊,為什麼不給一些機會。」南投魚池東光社區,屬於低海拔的山區,水力高低落差明顯,適合再生能源發展。能源公司執行長陳谷汎說:「這個是目前全台灣,獨一無二的手持式水輪機組,它只要的簡單組合,一個男生就可以拿得動。它是仿阿基米德葉片,採鋁合金製輕量化,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水輪機的葉片,碰到水就會轉動,就會帶動皮帶驅動它,最後到發電機。發電機發完的電,直接讓我們的燈泡發光。」以台灣農業灌溉溝渠發展小水力,預估潛在裝置容量可達620MW,一年有45億度的發電量。陳谷汎說:「四戶一口的人家,一個月大概是300到400度電。水力發電1個KW,大概是1個小時產出1度電,1個KW的機組一天,24小時電力的產出,24乘以30,就是一個月的產電量,可以包辦一個人均家戶的用電量。水力發電的用途其實非常多,因為它是非常好用的電力來源24小時提供,水力發電談的,並不是台灣電力公司,大型國家的規模。但是它也沒到那麼小,它確實可以幫你賺到錢,我覺得這種就是讓綠能更普及,跟社區可以做結合,我覺得這是我們期望的,是台灣未來的樣貌。」休閒農場主人施光和說:「水的位能怎麼變成動能再變成電能,剩餘的電可以用蓄電池去儲存,甚至於可以賣給需要綠電的企業。」陳谷汎說:「咖啡在翠林的做法,是一條龍的製程,包含了種豆、摘豆、曬烘焙跟發酵,電力部分可以來自水力發電。這種高經濟的農作物,可以跟當地的自然資源,轉變成綠電做結合,也就是可以導向綠能咖啡,或者是水電咖啡品牌。」落實農電共生,水力太陽能沼氣,都是可行的發電模式。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謝明達說:「我想這件事情,必須是太陽能光電業者,跟政府一起來合作。問題還是在農業生產,希望太陽能光電是來幫的,不是來競爭。」吳昆民說:「台灣需要多元能源,大家不願意用核電的時候,綠能就開始變成顯學。」陳谷汎說:「台灣過去一百年間,其實並沒有在民間發展水力發電,也沒有應用到新的水力發電的技術。所以我們損失了在民間的部分,快一百年水變成電的機會。」謝明達說:「一方面是國家綠色能源政策的問題,一方面是可以幫到部分的農民,願意用新的這種型態,去從事農業生產。」吳昆民說:「產生電的這些邊際效用,對農民也是一種收入。」陳谷汎說:「因為有水才有農業,農業到這個時代,會慢慢地式微跟薄弱。但是水還是在,所以要賦予水另外的價值跟功能與意義,所以我們一直想要做翻轉。包含示範的社區、示範的基地,還有特定農產品的合作,我覺得這都是一開始的起步。」綠能結合你我的生活,也緊扣在地多元產業。台灣農業,在世界節能趨勢下,以循環經濟概念,逐步累積綠電實力,朝減碳目標大步邁進。
原始連結
熱門商品
一起聊
動態
影片
關於
成為第一個留言的人
登入後即可張貼留言。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6 天前
綠能進行式|農電共生|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053
次觀看
.
6 天前
留言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6 天前
衝破極限 左鎮的突圍|山海之鄉 發現創生|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2,080
次觀看
.
6 天前
留言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13 天前
隱形危機 搶救阿母的話|我的母語消失中系列報導|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124,888
次觀看
.
13 天前
2
則留言
一龍
10 天前
不要再說謊話了,我每天都再說母語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13 天前
前進野灣 搶救小雨燕|人與自然的拉鋸戰|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034
次觀看
.
13 天前
留言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20 天前
疫情翻轉教育 學習新紀元|送一堂課到偏鄉|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086
次觀看
.
20 天前
留言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1 個月前
走跳山野 楓紅雞翻轉部落|奧萬大山中傳奇|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128,339
次觀看
.
1 個月前
留言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1 個月前
大地之殤 失控廢土危機|誰偷走台灣農地|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116,068
次觀看
.
1 個月前
留言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1 個月前
紀錄片 島嶼紀行2|金曲歌王當引路人 探訪金門|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205
次觀看
.
1 個月前
留言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1 個月前
烘焙奧林匹克|台灣麵包奪世界冠軍|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6,996
次觀看
.
1 個月前
留言
專題:華視新聞雜誌
1 個月前
悲傷大旺號|追蹤揭密 受虐漁工之死|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706
次觀看
.
1 個月前
留言
15:09
綠能進行式|農電共生|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053
次觀看
15:24
衝破極限 左鎮的突圍|山海之鄉 發現創生|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2,080
次觀看
17:09
隱形危機 搶救阿母的話|我的母語消失中系列報導|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124,888
次觀看
12:32
前進野灣 搶救小雨燕|人與自然的拉鋸戰|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034
次觀看
14:58
疫情翻轉教育 學習新紀元|送一堂課到偏鄉|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086
次觀看
16:14
走跳山野 楓紅雞翻轉部落|奧萬大山中傳奇|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128,339
次觀看
16:48
大地之殤 失控廢土危機|誰偷走台灣農地|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116,068
次觀看
47:53
紀錄片 島嶼紀行2|金曲歌王當引路人 探訪金門|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205
次觀看
16:13
烘焙奧林匹克|台灣麵包奪世界冠軍|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6,996
次觀看
18:42
悲傷大旺號|追蹤揭密 受虐漁工之死|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影音
3,706
次觀看
介紹
華視新聞雜誌collection(TV排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