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與火之歌! "日星鑄字行"工藝傳承

5 年前
cts
10,149人追蹤中

台北市 / 採訪/撰稿

台灣光復到1980年間,全台大約有二十多家鑄字行,如今,僅存台北的「日星鑄字行」,他可是全球唯一的繁體中文鑄字行。成立五十年的日星鑄字行,傳承到第二代張介冠,他仍堅守著快要失傳的工藝。

而歷經歲月痕跡,許多製作鉛字的銅模,已有缺損,張介冠則是透過募資,啟動銅模字體復刻計劃,並和作家張大春等人合作,以活版印刷技術,打造全球僅100本純手工的「活葉集」,希望將古老技藝、傳承下去。

台北市太原路巷弄的小店面,響起「七恰、七恰」的節奏。這是鑄字的聲音。放鉛塊到爐子,室溫40多度的環境,正上演鉛與火之歌,張介冠全神貫注,緊盯鑄字機每個流程。

拿起一顆顆剛鑄好的鉛字,張介冠對著放大鏡細看。按照字典部首排列,每個字有楷書、宋體、黑體三種字型,各種字型七種規格,加上英文、日文和拉丁文,小小鑄字行,擁有近千萬顆鉛字,日星是台灣僅存的鑄字行,更是全球唯一的繁體中文鑄字行!

1969年成立的日星鑄字行,有日日生財的寓意,在日星成立的年代,活字印刷產業蓬勃發展!然而誰都沒預料,這樣的榮景,會在數位印刷技術逐漸普及之後,急速凋零沒落,接下日星的張介冠,一度要拉下鐵門,但不捨父親心血,經過一番掙扎,決定保留,當同行將上萬噸鉛字當廢五金賣掉,他也不願將日星3萬噸的鉛字,送進歷史的灰塵裡。

成了全台保存鉛字文化的唯一職人,張介冠還打算重建活版印刷產業鏈,最終目標成立台灣印刷文化工藝館,2016年與作家張大春合作,以活版印刷工藝手工打造,全球限量百本的「活葉集」。

收錄張大春從8000多首挑選的32首詩,為了符合張大春的想像,可以單冊拉開展讀,也能一頁一頁翻頁閱讀,或是抽出來單張看,不影響紙張的完整性,兩位設計師劉宜芬、高鵬翔,被折磨得不成人形。

兩人來回改版20多次,加上鉛字印刷,一天只能做三個字,「活葉集」總共耗時三年才完成,投入金額百萬元。活版印刷復興與保存,在過去與現代的文化轉變間,尋求轉型與突破,邁入第50個年頭的日星,面對下一個半世紀,仍然不斷探索創新的可能性。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