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借殼上市襲亞洲 非懂不可投資眉角|鏡轉全球週末特調 #鏡新聞

4,846 次觀看・2 年前
mnews
6,502人追蹤中
SPAC (特殊目的併購公司) 在美國市場已經行之有年,近兩年來,突然變成市場熱門話題! 在2020年疫情爆發時,SPAC上市數也突破性地增長,從2019年的59家,到2020年的248家,足足成長了4倍,2021年又比前一年翻倍,飆升到613家,相當於美國有過半的上市公司都是用SPAC上市的。 SPAC大爆發,主要原因在於疫情助長,熱錢氾濫,很多公司對於傳統IPO要負擔的時間跟金錢成本變得保守,所以把目光看向SPAC。 到底SPAC是怎麼運作的?為什麼會吸引這麼多公司跟投資人?《鏡轉全球 週末特調》帶你從國際和台灣的案例,探討SPAC的發展趨勢和挑戰。 在國際,英國億萬富豪布蘭森創立的維珍銀河,2019年透過SPAC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還有共享空間供應商WeWork、東南亞外送王Grab、綠能卡車公司Nikola等,都是以SPAC上市的例子。 在台灣,電動摩托車品牌Gogoro就被國外SPAC殼公司相中,今年4月成功合併,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接下來,科技新創公司如大猩猩科技、玩美移動,這些台灣企業也默默和殼公司宣布,將在今年完成併購上市。 高報導、高風險,最近亞洲地區吹起SPAC風,新加坡和香港證交所都準備引進這種上市模式;但投資SPAC要避免哪些陷阱?台灣適合引進SPAC這種上市模式? 我們採訪了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他從公司供給、法規、投資人、創投等,深入淺出地剖析SPAC的真面貌。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