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魂》#30 與老建築對話

12,534 次觀看・1 個月前
craft_soul
46人追蹤中

「你做慢沒關係,做好就不用改。我就在這邊,如果有不懂可以來問。」這是高雄市政府認證的「文化資產」、國寶級古蹟修復師蘇清良教導後輩師傅的原則,聽似稀鬆平常,但這樣「不藏步」的精神,是匠人飽含傳承與期許的胸懷。

人稱「良師」、「良伯」的蘇清良,1935年生於高雄湖內農家,在生產力即勞動力的時代裡,小學未畢業就展開「做土水」的生涯,16歲正式拜師習藝,劈竹材、編竹籠、抹泥漿,造出一道道箄仔壁;以稻草和泥曬成磚,疊起一間間土角厝。

蘇清良在高雄、台南一帶以蓋屋為業,建造三合院、單伸手、一條龍等大厝,也及雕龍畫鳳的廟宇建築。直至「台灣錢淹腳目」的七〇年代,轉而投入販厝的土水裝修工程。眼看過去親手雕琢花飾的大厝一一拆除,他在這些殘跡上疊磚蓋瓦、粉刷水泥,築起一棟棟樓房。

自竹籠厝起到大厝,從大厝蓋到樓房,蘇清良為了家計投身建築業,而他之所以參與古蹟保存事務,同樣歸因於家庭。原定在2000年退休,但因兒子承攬台北賓館修復工程,卻苦無專精傳統線板施作的匠師,蘇清良毅然攬下這個任務,也踏上以老建築為入口的時空旅程。

從台北中山堂到恆春古城,台灣頭到台灣尾都有良伯抹牆的痕跡;霧峰林家花園、水交社文化園區、淡水紅毛城等,盡是他拖線的身影。以傳統土水工法與媒材修整的老建築,不僅外觀復舊如舊,更為保存文化與技術的載體。

眼見我輩師傅凋零,而年年都有古蹟極待修繕,孫輩已入行的良伯,不但持續戮力於修復前人經典作品,亦投入專業技術的傳習,蘇清良過去興建為人遮風避雨的家屋,如今以他深厚的修造功力,細聽古蹟的一磚一瓦,慢工重述其光輝歲月,傳承台灣老建築的記憶與技藝。